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吉狄马加《诗歌是人类迈向明天最乐观的理由》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2-9 13:58:07 阅读:4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因为在座诸位热情的参与和努力,今天我们才能如期相聚在这个地球上最令人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庆贺并将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事。朋友们,在此时此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热烈的掌声来为我们这样一次伟大的聚会而喝彩呢?当然,作为东道主,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和本届国际诗歌节组委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朋友们表示最热忱地欢迎,同时还要向为本届诗歌节的主办付出了辛勤劳动并贡献了聪明和智慧的各相关机构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是的,朋友们,我们是因为诗歌,才从这个世界的四面八方来到了这里,同样是因为诗歌,我们才能把人类用不同语言和文字创造的奇迹,再一次会聚在了这里,完全可以肯定,这是诗歌的又一次胜利!当然,诸位,在这里我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相聚,归结为诗歌之神对我们的一次眷顾,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作为一个有着责任感和人类情怀的诗人,那将是我们对诗歌所具有的崇高价值和重要作用的极大不敬。朋友们,事实证明,这个世界直到今天还需要诗歌,因为物质和技术,永远不可能在人类精神的疆域里,真正盛开出馨香扑鼻的花朵,更不可能用它冰冷的抽象数据和异化逻辑,给我们干渴的心灵带来安抚和慰藉。这个世界还需要诗歌,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充满着希望与危机、战争与和平、幸福与灾难的现实面前,诗歌就是善和美的化身,正如捷克伟大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在诗中写的那样,“要知道摇篮的吱嘎声和朴素的催眠曲,还有蜜蜂和蜂房,要远远胜过刺刀和枪弹”,他这两句朴实得近似于真理的诗句,实际上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心声。我这样说,绝非是痴人说梦,因为就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那些正在发生着冲突和杀戮的区域,无辜的平民正流离失所成为离开故土的难民。当然,同样是在那样一些地方,诗歌却与他们如影相随、不离不弃,他们的诗歌就是怀念故土的谣曲和至死不忘的母语。毫无疑问,他们在内心和灵魂中吟诵的箴言,就是他们最终能存活下去的依靠和勇气,诗歌和语言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也已经成为反对一切暴力和压迫的最后的武器。这个世界还需要诗歌,是因为诗歌它既是属于更多的极少数,同时它又从未丧失过大众对它的认知和喜爱。或许诗歌的奇妙就在这里,因为我们不知道还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像诗歌那样既能飞越形而上的天空,伸手去触摸万象的星群,又能匍匐在现实的大地上,去亲吻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脚跟。难怪尼加拉瓜伟大诗人卡德莱尔,在二十年前,就把群众性的诗歌运动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了一起。这个世界还需要诗歌,是因为跨国的金融资本,完全控制了全球并成为一种隐形的权力体系,从而让人类的心灵更进一步远离我们曾经亲近过的自然和生命本源。当面对这一被极度的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诗歌精神的复苏已成为必然,诗歌仍然以其作为人类精神殿堂不可动摇的根基之一,发挥着谁也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个世界还需要诗歌,是因为诗歌所包含的全部诗歌精神,实际上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最重要的标志,诗歌实际上成了人类所有心灵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不能想象,缺少诗意精神的一切人类创造,还会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价值。人类一直在梦想和追求诗意的栖居,实际上就是在为自身定制以诗意精神为最高准则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从更高的角度讲,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这个世界还需要诗歌,是因为作为人,也可以说作为人类,我们要重返到那个我们最初出发时的地方,也只有诗歌——那古老通灵的语言的火炬,才能让我们辨别出正确的方向,找到通往人类精神故乡的回归之路。

朋友们,尽管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从未丧失过对明天的希望。让我们为生活在今天的人类庆幸吧,因为诗歌直到现在还和我们在一起,因此我有理由坚定地相信,诗歌只要存在一天,人类对美好的未来就充满着期待。谢谢大家!


上一篇 罗 兰《归零》原文   下一篇 董强《网》
随机推荐文章
·母爱深深深几许
·倾一生柔情,融一份微笑
·那个骑马倚斜桥的翩翩少年
·黄金花开,暗香浮来
·醉舞红颜芳菲透,执手墨笺痴痴念
·愿你余生里,有人陪有人伴
·爱,是灵魂的家园
·美丽的约定
·心灵相通是一种意境,心心相印是一
·守着爱情这份信念
·站在思念的窗前
·如果你不爱了
·一路阳光,让我们一起微笑着上路
·每天,我只想你一次
·一场相思成念的梦
·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有一种感情叫爱
·独上西楼,侧耳聆听风声
·思无语,爱无痕
·下一站会有属于我的幸福
·只为给你一生温暖
·其实我一直很明白
·那时你的世界里只有我
·今生只为一份爱的遇见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