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散文>文章内容

高山人的生活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1-13 12:54:00 阅读:4

高山,我去过;高山人家,我到过,但没有到过像“雷打牛”村这样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没有像这次这样在高山人家一住就是几天,与高山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过。这次借落实“百亩马铃薯种繁基地”的机会在会东县淌塘乡的“雷打牛”村住下来,总算对高山人的生活习惯和高山人的种种难况有了全面了解。

衣
   “雷打牛”这个高山村落的男女们在穿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无论男女都离不了一件毡褂和一顶黄军帽。
男人除毡褂外还有一袭披毡。披毡是男人身份和家庭富有状况的象征。身份高贵和家庭富有的男人,那披毡不仅做得长,而且比一般人的厚实和宽大得多。披毡平时劳动是舍不得穿的,只有在闲耍、聚会、走亲访友和吃酒(指参加结婚和丧葬酒席)时才穿。
老年妇女到如今还喜欢穿偏襟衣服,这种偏襟衣服是老人们自己用手工裁剪缝制的。
在服饰上老年妇女和年轻妇女还有一个不同点,就是老年妇女不戴帽子而喜欢包帕子。这种帕子短则丈把,长则两三丈。一般都是黑颜色的土布,家庭富有的人家则是那种黑色的绸缎布料。
妇女们围巾的围法与其他地方的妇女也有区别。她们的围巾既不是围在头上,也不是围在脖子上,而是对角折成三角形后,从头上戴着的黄军帽上往下围,最后在下颏处打个结。这种围法的好处是既可防止头上戴着的黄军帽被风卷走,又可起到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

食
 “雷打牛”村由于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寒山区,除生产洋芋、荞子、燕麦外,连玉米都不能出产,因而这里的主食是洋芋。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现在,无论你走到哪家,主人家都会煮大米饭给你吃,除非你提出来要吃洋芋,否则的话,主人家是绝不会让你吃洋芋的。
在这个地方,吃饭时妇女是不得上桌与客人同桌的,无论你岁数多大,辈份多高,都不得与客人同桌吃饭。
陪客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则负责给客人倒酒和添饭。她们要待客人们吃完后,将客人吃剩下的饭菜端到厨房里去重新热热后再吃。在我的眼里,这个地方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很严重,别的不说,光从吃饭这桩事上就可以看出来了。

住
第一次到这里的人,你只要一踏进农户家,就会被这院子里到处乱窜的鸡猪牛羊马骡驴、看家狗和遍地畜粪吓倒,让你根本不敢进屋。
那股刺鼻的粪臭味,你只要一进屋,它就会紧紧跟着你。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那一股股时浓时淡的粪臭味让你再有多香的美食都无法下咽,甚至连吃下去的东西都被它熏得直往外冒。
住房分为东西箱房和堂屋。东西箱房大都是主人家和孩子们住的。堂屋主要用于接客人。堂屋的下方进大门的右边一般都是火塘,正面是神龛,供奉香火和祖先灵位。
正房的左右两边,大都是畜圈和厨房。畜圈楼上一般是用于堆放洋芋、萝卜,有的人家则在畜圈楼上铺一两张床用于接待客人。

行
在这个地方,我看出门是最恼火的了,无论到哪里都得一步步走去。吃点用点什么的,得赶着马帮翻山越岭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去驮来,或是背回来。
村子中和通向山外的一条条窄窄的土路上到处是新鲜的或是踩碎了的畜粪和厚厚的灰尘,风起时黄灰和着粪末满天飞,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城里人时新爬山,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天天盼望着能有一条公路通到村子里,出门有点平路可走,有车可坐,买点卖点什么用不着人背马驮。这里的老百姓最盼望的事就是能早日通车,把山里的东西运到山外去变成钱,把需要的东西运进来。
没到过这里的人不知道,来过的人就能体会到村民们盼通车的急切心情了。那一坡上一坡下的山路绕过了一座又一座山,仿佛没有尽头似的。不要说背东西,就是打空手走一趟也是够累人的了。
我自认为是一个走路可以,爬山也不错的人,但这里的路,这里的山,走过一次爬过一回就不想再有第二回了。那个滋味啊,非语言文字可以形容,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


上一篇 冬日的早晨   下一篇 往昔啊往昔
随机推荐文章
·小小的笤帚疙瘩,留下了母亲的情和
·在过去的三年时光里
·母爱深深深几许
·倾一生柔情,融一份微笑
·那个骑马倚斜桥的翩翩少年
·黄金花开,暗香浮来
·醉舞红颜芳菲透,执手墨笺痴痴念
·愿你余生里,有人陪有人伴
·爱,是灵魂的家园
·美丽的约定
·心灵相通是一种意境,心心相印是一
·守着爱情这份信念
·站在思念的窗前
·如果你不爱了
·一路阳光,让我们一起微笑着上路
·每天,我只想你一次
·一场相思成念的梦
·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有一种感情叫爱
·独上西楼,侧耳聆听风声
·思无语,爱无痕
·下一站会有属于我的幸福
·只为给你一生温暖
·其实我一直很明白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