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少陵风物尽前朝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3-6 21:56:00 阅读:5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醉时歌》,写于天宝13年(754年),是诗人科场惨遭失败、困守长安时写给长安友人郑虔的自叙诗。诗人以“杜陵野客”而自况,足以表明诗人与“杜陵”有割不断、理还乱的牵挂和瓜葛。

杜陵是史书上享有“昭宣中兴”盛名的汉宣帝刘询陵寝之所在。刘询是西汉第十任皇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许平君,在宫廷权势之争中遭到政敌毒杀。汉宣帝隐忍悲恸,将许皇后安葬于鸿固原(故址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东北雁引公路旁),名其陵园曰少陵,此后鸿固原就改称少陵原了。元康年间(公元前65——公元前61年)修造杜陵,又易名杜陵,并将陵墓所在地的杜县古称更名为杜陵县,接连迁入丞相、将军、官吏二千石以上朝廷命官居住陵区周围。显贵商贾,一时风云际会,华第相连,街市兴隆,少陵原上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繁闹气象。连道旁的杨柳、飞扬的黄尘也显得容光焕发,十分尊贵了。后来此地又有凤栖原、乐游原的称谓。时至今日,《陕西地图册》及民间仍习惯袭用少陵原的名称。所以,杜甫诗中的“杜陵”和“少陵”是指向一致的同义语。

四月艳阳,蓝空如洗。登上少陵原,一望碧野,抽穗的麦浪,随风起伏。麦子绿,槐花白,菜花黄,清香芬芳,阵阵袭人。树绕村庄,隐隐围墙,阡陌交错横公路。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极目原野,收尽春光。“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眼前的田园风光,隐藏着多少悠悠往事?约3000年前,这儿曾是周武王分封的鲍伯国,俗称古鲍国,秦汉时称鲍里,故址今长安区大兆乡鲍陂(坡)村。汉高祖5(公元前202年)年始设长安县,历代县治均设在长安(西安)城内。1944年迁址大兆镇。1950年后,县城位于少陵原西坡下的韦区镇。

《资治通鉴》记载:“少陵原乃樊川北原,自司马村起到塔坡而尽”。古今地名对照,它位于西安之南,浐河和潏河,一东一西,自南向北,从原下川道流淌而过,注入渭河。秦岭北麓沿山一带,洪积扇相当发育。韦曲——王曲连线以东,保持着神禾原、少陵原,炮里原等面积较大的黄土台原,原面平坦空阔。连线以西,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渭河平原,肥田沃壤,气候宜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适于农耕,物产丰茂,乃西北形胜之地。关中素有第二个“天府之国”的美称,而渭河平原是关中的粮仓。少陵原呈东南——西北走向,南起秦岭山下的引镇(长安区管辖),中间包括大兆乡、鸣犊镇、杜曲镇、韦曲镇,北至西安雁塔区曲江街办、等驾坡街办等部分地区。它南倚秦岭,北含渭水,西俯古城,东临浐灞。周秦风骚,汉唐将相,文坛宿儒,名刹古寺,帝都王气,民间物华,尽揽怀抱中。任意看一眼古韵悠扬,无心踩一脚古迹斑斑,历来是登临吟咏、畅想抒怀的绝佳之地。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把秦国都城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到咸阳,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就在少陵原上陆续修建了宜春苑。汉朝建都长安后,在宜春苑的基础上扩建成上林苑。秋高气爽之时,皇帝诸大臣游猎宴饮少陵原。唐朝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再度修复了上林苑和曲江池皇家御苑。杜甫在《曲江二首》里描绘当时的景色:“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在《乐游园歌》里描写皇帝妃嫔、贵戚朝臣游赏园景的奢华场面:“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诒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诗题所说乐游园即是乐游原,汉宣帝修乐游苑,少陵原曾易名乐游原。奢靡必生祸乱。“安史之乱”时,杜甫身陷叛军控制的长安城:“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757年春天,杜甫偷偷在曲江闲走,面对的却是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追想唐玄宗和杨贵妃游猎少陵原的情景,不觉潸然泪下,写下了《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少陵原上的周秦林苑、汉唐宫阙早已灰飞烟灭,化作了灰色粪土滋养农田。代代口传的乡音,辈辈相承的记忆,用一种约定俗成的惯性方式,把在这一块土地上留下足迹的历史风云人物,用姓氏或官职作符号,刻在乡村农庄的名称上。在田间地头的槐阴下,在街头巷尾的屋檐下,在茶馆饭店,在酒肆歌榭,一遍又一遍重述着他们的故事。《史记》里叙述的哪个猛将樊哙,经张良授意,在“鸿门宴”上,要挫败范增策划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计谋,持剑拥盾闯入项羽的军帐,助刘邦脱离险境。项羽没有怪罪,反而赏赐酒肉。樊哙以盾作盘子,以剑作筷子,从容不迫,席地而坐,狼吞虎咽,放胆狂饮,粗鲁豪放,镇住了范增不敢轻易下手。樊哙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汉朝建立后刘邦封他为舞阳侯,食邑就是杜陵的樊乡(今潏河两岸古樊川)。曾是西汉三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辅宰的霍光,其府邸故址即今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因其在汉武帝时任大司马,这个村以后就以其官职冠名司马村。杜曲镇的夏侯村,因东汉末曹操的名将夏侯惇曾在哪里拜师学艺而得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文章阅读网: )

少陵原不仅因帝王将相而名载史册,更引人注目的是,至尽仍保留着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的许多遗迹。例如引镇的东戎店村、西戎店村、南留村、北留村、姜坡村等。当代考古学、民俗学与《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史籍相印证,可以确定,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进入关中与汉族杂居通婚、民族融合的人文历史印记。

少陵原上的古老文明在家族文化方面也有其鲜明的标帜。魏晋南北朝时期,韦、杜两姓是少陵原上崛起的豪门世族,人才辈出,为少陵原增光添彩。仅以杜姓而论,就有晋初史学家、建筑学家、军事家杜预,魏尚书仆射杜畿,北周大将军杜杲,南齐时杜景,隋兵部尚书杜宗等。四百年来成一梦,晋代衣冠成古丘。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隋唐时期,少陵原上韦、杜两大家族愈加兴旺发达,民谚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忽略韦姓不谈,杜氏一门宰相频出。“房谋杜断”的杜如晦,晚唐文坛双璧“小李杜”的杜牧,《通典》的作者杜佑,以及杜淹、杜信、杜荀鹤等人,他们的宅第都在杜曲。少陵原上下,楼台亭阁林立,杨柳依依宜人,人气很旺。尤其是“诗圣”杜甫,留居长安13年,在少陵原、杜曲周围,寻根问祖,长期寄居而自号“杜少陵”、“少陵野老”、“杜陵野老”等,显然是把少陵原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少陵原因汉宣帝和许皇后陵寝而吞吐帝王之气,因良相名将的文治武功而荣耀无比,其价值一路飙升,在阴阳先生的眼里,就是一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据研究杜甫的学者考证,杜甫的远祖隶籍长安杜陵,杜甫在诗章中也直言不讳。因此。少陵原又披上了一件“诗圣”的绚烂彩衣。明朝嘉靖5年(1526年),官府和乡村父老在少陵原西坡牛头寺西南修建了杜公祠。延续到清朝乾隆末年,一场不明原由的大火将它烧得精光。嘉庆9年(1804年)在今址上重修杜公祠。历经清末民国初的战乱,久已毁坏。现在的杜公祠,是长安区政府重新修缮的,基本保留了原貌。它是研讨杜甫及唐史、尤其是少陵原兴衰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进入19世纪30——50年代,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因拒绝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与少帅张学良联手,在西安发动“兵谏”,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御外敌,此后蒙冤获罪,遇害于重庆的民族英雄杨虎城,遗骸被共和国人民政府及其亲属部下从重庆运回故乡,安葬在杜公祠之下的高坡上,建成了“杨虎城将军陵园”。陵园背倚少陵原,宏伟的正门,面西坐落于宽阔的西太公路之东。少陵原以其突兀平川的雄浑、敦厚、坦荡气势,将王气、佛光、文采及历代忠良的浩然正气兼容并包,熔为一炉。人文荟萃,别是一番惊世骇俗的苍茫意象。俱往矣!千年风物碾作尘,只有暗香如故。

2008年5月14日


上一篇 登三角山   下一篇 香港,熠熠闪光的东方明珠
随机推荐文章
·因为爱,我们无怨无悔
·如果爱,就好好爱着
·感恩红尘中所有的爱
·相似的”爱情”
·这一世红尘路
·我相信爱的力量
·爱你,说不出话语
·汝为吾妻,必宠一生
·遇见,是一件最美的事
·再见,我过去的幸福
·那段暗恋的时光
·相伴到老,一生不变
·你就是我永远的红尘恋歌
·记忆曾经的美丽,记忆曾经的记忆
·生活中的磨砺
·为你痴狂
·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用一颗感恩的心走过岁月
·开在眉梢,美在云端
·我的生活明媚不忧伤
·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
·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
·如果,生活中懂得适时的低头
·做個溫暖又明媚的女子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