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老家的食物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20-9-9 15:30:00 阅读:1

  寻常蒜
 
  我家乡说的“蒜酱”,就是蒜捣碎成泥,兑入酱油搅拌后的佐料。蒜泥入碗,倒入酱油,淋上几滴香油,是一道好佐料。摆在桌子中间,放入一只小勺,食用的人,拿勺舀两下,然后,再浇上醋和韭菜花,吃猪肉、酸菜馅的饺子蘸蒜酱,风味与众不同。
  蒜酱是家乡饭桌上普通的佐料,但是离不开它。冬天吃酸菜,不能没有蒜酱,吃白肉时,蘸一下蒜酱,除油腻而散发出香味。蒜的辣和辣椒的辣不一样,入口的感觉不同。热烈和火爆的激情,燃起饭桌上的情绪。
 
  秋天时,我家腌朝鲜族的“辣白菜”,夜晚在灯下,坐在炕头和妈妈一起剥蒜。腌菜要用很多的蒜,一瓣瓣剥好的蒜,扔进盆中,等待着下一道的工序。剥蒜太多了,手指麻木,有一点辣的感觉。外屋地传来蛐蛐的叫声,不知它是怎么跑进屋内来的,藏在哪个角落里,我拿着瓶子抓了它几次,都没捕到。我蹲在地中央,四处踅摸,等了很长时间,它一声不叫。蛐蛐可能闻到蒜的气味,刺激了食欲。它的叫声,扯着我的玩儿心,捣蒜的声音,割不断尖厉的鸣唱。母亲说,这可能是最后一只蛐蛐了,过几天就听不到了,它进入冬眠期。
 
  夜晚,我家响起了捣蒜声,蒜味在空气中游动。
 
  年三十的晚上,午夜时,我们家必定吃水饺,这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晚饭一过,大人们就忙碌起来了。剁馅的,揉面的,擦干净摆饺子的盖帘。包好午夜的水饺,还要包出大年初一吃的。先包的水饺,摆在盖帘上,循着帘的圆形码,不能乱放一气,端到外面冻上。我年龄小,插不上手,分配给我的活是捣蒜,最不愿意干这活了。一瓣瓣地剥皮,清水洗净,放到捣蒜缸子里,左手扶住,右手握着槌,一下下地往下砸。蒜在窄小的空间里不老实,一碰上槌,它就乱跑。捣蒜时,必须放一点儿食盐,捣时就顺畅了。
 
  窗外热闹,小朋友的叫喊声,穿越寒冷的雪夜,钻透挂着霜花的玻璃传了进来。升腾的“二踢脚”“穿天红”,在空中炸裂,发出诱人的响声。我在炕头炕了半个月的鞭炮,等着我出去放。父亲却下了一道令,让我老老实实地捣蒜。我没心思做事,剥蒜时,皮子丢了一地,遇到了好几个坏蒜瓣,它和我故意做对。蒜投入蒜缸子中,捣成碎泥,我就完成任务了。我有点儿疯狂了,捣时一阵猛砸,也不知缸子用的年头太久了,还是劲过大,蒜缸子突然破碎,年三十晚上,坏东西不吉利,煮饺子破了都不说坏了,而说挣开了。父亲瞅着我,一脸怒色,他的手随时可能伸出,给我一个嘴巴子。奶奶见此情景,忙说,“岁岁平安,今年家中要有喜事。”奶奶的话,化解了一场激烈的冲突。父亲转身离去,奶奶下炕,对我说:“你去放鞭吧。”奶奶收拾碎裂的蒜缸子。我穿好衣服,戴上棉帽子,兜里装着还有温度的鞭炮,推开房门,一股清寒冲了过来,我在胡同里跑了起来。
 
  手上的蒜味,被清冷冻住了。掏出小鞭,对准燃烧的马粪纸,捻子点燃,顺手扔向空中,一个脆响在空中炸开,我和鞭炮声迎来了新年。
 
  “擦子”中的母爱
 
  我爱吃母亲做的“擦子”,却不吃大饼子,一看就够了。
 
  锅里的水开了,发好的苞米面,在母亲手中团一团,烀在锅壁上。这是一门技术,沿着开水的边上,贴上一溜大饼子。锅温度掌握不好,面稀了,饼子挂不住,就会滑落水里。这时火力必须足,我用力拉动风匣,灶膛里的火烧得颤动,火焰顶在锅底,沸水升起雾气,翻滚的水花,越来越急。
 
  贴好饼子,水中坐上一碗米饭,这是母亲对我的照顾,我坚决不吃大饼子。旁边的碗里放着酱,摆着几个青尖椒,淋几滴豆油。出锅后,筷子搅拌,上桌时香气扑鼻。
 
  “擦子”是满族祖先传下来的吃法,听父亲说,满族人愿意吃酸汤子,民间也叫“擦子”。主要原料是苞米和荞麦,泡在水中发酵后,磨成水面子,用汤子套,也可手挤开水中。夏日凉拌,覆上调配的佐料。我家的“擦子”和传统的不一样。每天除了大子粥,就是大饼子,母亲隔三差五,为了调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擦子”的做法。
 
  我们家没特殊的工具,母亲就用笊篱眼挤压。苞米面掺一半白面粉,二合一做“擦子”,条子漏出时成型。煮熟后,浇上熟油,放一点儿盐,撒上香菜和葱末,浇上炸辣椒油,就着鸡蛋酱,风味独特,口感滑爽。
 
  隔几天,我就让母亲做“擦子”。冬天时,天气寒冷,有时早晨睁开眼,窗外大雪停了,门和框子冻在一块了,结出了冰。我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用斧子敲碎冰块,奋力推开门。院子里的雪,积了厚厚的一层,踩在上面嘎吱嘎吱地响。戴上“棉手焐子”扫雪。
 
  笤帚推不动雪,必须用平锹撮,堆在院子中间。爬犁拴上大花筐,雪装在里面拍实,运到大院的空地上。胡同里的雪地上,印着脚印,还有爬犁的痕迹,邻居家的孩子比我起得早。
 
  在外面冻了一大早,进屋后摘下棉帽子,甩在炕上,双手不停地搓,母亲在锅台前忙乎,她做了“擦子”。
 
  一碗热乎乎的“擦子”,赶走了身上的寒气。
 
  冻子是一道菜
 
  小时候,过年过节才能熬冻子。奶奶熬的冻子口感好,她切的冻子,不仅好夹,也相当的漂亮。她片出的冻子,出现了波浪纹,燕尾的形状。
 
  冻子只是应急菜。来“且”(客)时,一边备料热炒,冻子不需费时,切好入盘,佐以调料即可上桌。过节的这几天,人们把亏欠的肚子补上,就不想再多吃油腻的东西了。冻子上桌,灶坑里的火红了,锅里的油熬得起烟了,肉片投入,滋啦声中,香气乱蹿。还有一道菜和冻子相配,凉拌白菜芯,浇上醋汁和盐面,淋上辣椒油,覆上炒熟的肉丝,端上桌后,筷子调拌。
 
  我们是一大家子人,住在市场边上,这是朝鲜族的房子,进屋脱鞋,锅灶连着大炕,灶间在一进门的地方,是个长方形的地坑,平时盖着木板,灶台上有两个带盖的大铸铁锅。顶上铺着木板,做饭时掀开,人要下去烧火做饭。房子一分为二,中间是拉门,到了晚上睡觉才拉上拉门。妹妹睡的悠车,白天挂在门框上,晚上摘下来。朝鲜族的房子进屋脱鞋,炕面上铺着高粱秆编的炕席。奶奶就是在这两个铁锅中熬冻子,锅开了,不能让汤冒出来,她就守在一边,不时拿抹布擦一下锅边。我在一旁等得着急,总是问:“奶奶,啥时好呀?”奶奶怕我被烫伤,哄我离开锅边,到院子里玩一会儿。肉香味儿一个劲地往鼻子里钻,奶奶做的冻子,我吃过多次,还是想吃。
 
  熬冻子不累人,却磨人。年轻人不喜欢的活,肉皮上的细绒毛,一点点地摘,处理干净后,投进锅里在清水中熬。制作的过程中,不时看肉皮汤的粘稠度。太稀太稠都不行,稠了冻子硬还艮,稀了切不住。冻子分清冻子和浑冻子,清冻子捞出肉皮,浑冻子肉皮剁碎,汤水和肉皮融为一体。这是一门技术,奶奶传授给我母亲。满族好客,只要来人,不管男女老少,来了就是“且”。将饭桌放好后,请“且”上坐,当着“且”面,擦一遍桌子,才能摆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然后两个两个的上菜,菜是双儿,不出单个儿。每次父亲领“且”回来,奶奶很高兴,用好菜好酒待客。奶奶大显身手,帚净菜墩子,不留一点儿菜屑。我家的菜刀磨得锃亮,没有一点儿锈痕,平时立在一边,这时握在奶奶手中,变得有灵性了。奶奶右手握刀,左手摁住冻子,以独有的刀法,片开冻子,切出带花纹的清冻子。蓝花盘子摆在一旁,白瓷上一朵朵绽放的花儿,等待上盘。盘子平时锁在爷爷涂绿漆的木柜中,来“且”时才请出来。它是宝贝,洗刷时格外的小心,轻拿轻放,怕被硬物碰掉瓷。冻子的燕尾一律向外,一层层地上升,顶上放上几段青绿的香菜、姜末,浇上蒜酱,晶莹剔透,层次分明。
 
  每年快过年时,我家的人口多,买上很多的肉皮,奶奶慢慢地收拾,三十晚上,这是必不可少的、受人欢迎的凉菜。
 
  选自《阳光》2011第6期

上一篇 乌篷船   下一篇 窗外的鸟
随机推荐文章
·在时间隧道,你我行走匆匆
·今生让我遇见了你
·感谢命运让我遇见他
·错过那个珍惜你的人
·惟愿今生陪你白头到老
·我在记忆里等到你归来
·只要你能看见
·最美的,徒劳无功
·择一处静谧,书一方感慨
·不要让真正爱你的人变得冷漠
·将目标付诸行动是关键
·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如童话一般美好
·爱是发自内心的持续理解
·那时,我们还年轻
·清音空谷,心如落花
·我生命中永远的蝴蝶
·月明星稀,灯火阑珊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等一个有风的日子
·五月,祈愿花好榴长红
·几场秋雨缠绵,花落叶落
·春天来了,梧桐花开满香
·琵琶弦说相思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