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大廉山上挂镰刀》葛全璋散文赏析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1-15 9:57:28 阅读:8

大廉山,一条蜿蜒横亘合浦县境内的山脉。它怀抱着曲樟、闸口、公馆、白沙等乡镇,为这方水土遮风挡雨。如果你跳出地球远观,西起曲樟乡、东止白沙的白石嶂,形似一绿色的弯月,俨然挂在大廉山脉上的一把镰刀。

说起鐮刀,农家子弟无人不晓。如果你细心观察,中国共产党党旗上也有一把镰刀,它象征农民阶级。 解放后,镰刀在没有收割机之前,是庄稼人的瑰宝。人们依靠它,北方人用它收割麦子,南方人用它收割水稻。用它收割美好的日子。 解放前,如果有哪一年不动或少动镰刀,那就惨了!然而,在那靠天吃饭的农耕年代,少动镰刀的俭年也不少。别有境况是,佃户的镰刀磨得锃亮,收割的是串串垂下的泪,“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镰刀,最怕主人让它闲置。镰刀刃上有无数刃齿,如果收割多了,会致少部刃齿缺失,但它常常乐意接受磨刀石的教训,再接再厉。 镰刀,最渴望的是有庄稼收割。尽管它知道,收割工夫多了自己会打钝,可是一到庄稼收割,就是庄稼与镰刀进行一番厮杀,庄稼倒成黑压压一片,而镰刀也会因此变薄,甚至需要铁匠将它回火,“在烈火中永生”,涅槃重生成一把更为锋利的镰刀,刀柄更长,更光滑锃亮! 基因及内核相同的两个物种往往是相同的。同理,大廉山脉上的那把“镰刀”与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一样鲜红!

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唱红过一首首史诗般的赞歌。

革命战争年代,大廉山脚下活跃着一批心藏镰刀的革命志士,我所知道的“龙颈十八佬”就是其中一员。这帮客属土共以大廉山为依托,建立了“两山一湖”(南山、香山、石湖)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根据地。参与组建了中共合浦地下党及钦廉四属党组织,领导该地区的地下游击斗争,组织交通网站,发展堡垒户群,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有效配合全国性的人民解放战争。先后建立了龙颈村、白沙圩、浪坡村、茅坡、香山等八个支部。然而,国民党地方当局对此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扑灭革命火种,制造所谓“儒家巷事件”等一系列反革命、反人民武装事件,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及其家属,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如十八佬之村及其家,仅解放的前三年,就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数次围剿清洗。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年代,一些地方党组织也同生锈的镰刀一样,缺齿、薄钝、卷刃。然而,挂在大廉山上的这把“镰刀”,经烈火的重熔,涅槃成一把更坚锐、更锋利的新镰刀,来回砍杀,屡建奇功。

解放后,我们敬仰的革命前辈并没有躺在功劳床上,而是积极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如那位十八佬,曾在梧州、合浦等地历任要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谋取一分私利。其儿孙都能自食其力,有所作为,其中更有奋斗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的。有一位是市一级领导,与我相熟。

我认识的一位曾姓农民工,她丈夫严重残疾,但长期办不到残疾证,未能领取残疾补助。得知此事后,这位领导亲自指导写报告,多次过问,最终问题得到解决。那一家子万分感激,连说:“天下好人,天下好官!”一个非亲非故、生活在最弱势群体层的人,能遇贵人可怜、相助,每个月能领近400元的特困补助。400元对于一个特困家庭是什么概念?谁不感激啊!这一举止,见微知著,也可谓大廉山家风有传了。

我仰望大廉山,膜拜大廉山,自然而然想起我那把儿时用过的镰刀。先父为鼓励我安心做农工,专门为我特制了一把镰刀,那刀很利,刀柄很合适,长一公分则嫌长,短一公分则嫌短。我一直将其视为珍宝珍藏着。我感恩它为我收割过时光,收割过贫穷的童年,收割过嫌弃干农活的青春年华!我不因为它明天将会闲置、“无用”而码放南山,也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将它忘却!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廉山,一如弯弯的月亮,给夜行者带来光明;一把锃亮的镰刀,为人们收割时光,收割岁月,收割幸福!


上一篇 《古树新芽》杨立秋散文赏析   下一篇 唐岱霞《天井》
随机推荐文章
·女人味是一种情调
·你的过往都写在了脸上
·经历过一些事情,总能看清楚人心
·你可以爱上诗意的男人
·做事的方式
·人生最遗憾的是美人迟暮
·朝花夕拾,拾的尽是枯萎.....
·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格
·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
·生活一边怀念,一遍继续
·让我们一起相约美丽的春天
·时光流逝,岁月辗转
·一帘雨念,漫过夏日的流光
·如若有来生,只愿做一朵繁花
·向来人生匆匆,来去皆如远行客
·人生之路寂寞相伴
·人到中年,简单而沉稳
·那些真切的时光
·生活需要伴侶
·静幽的时光里,我愿恪守一份清宁
·相识是份缘,相逢是首歌
·把握阳光,开始新的生活
·在你记忆里永藏
·人生路上,若有心柔之人相伴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