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张克奇《信仰的力量》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2-10 11:22:51 阅读:4

人内心最明亮的光芒是什么?——信仰!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信仰!

——题记

2016年5月10日下午2:30,济南五龙潭公园,山东作协红色采风活动在这里启动。

一种激情在那一刻被熊熊点燃,一种豪迈自那一刻开始激荡心间。

我满怀庄重和敬意,向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两位烈士的雕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进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开始一段穿越时空的朝拜。

当天下午,在从济南去刘集的路上,一片麦田映入我眼帘。那么大的一片啊,整整齐齐、平平展展地铺开在广袤的大地上,惊讶得我差一点就要叫出声来。真的,我已经有好多年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么大面积的麦田了。

一看到麦田,一看到麦子,我的心里就涌起一种特别熨帖和踏实的感觉——是麦子天天喂养着我们。

就像,党的恩泽时刻沐浴着我们。

走进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我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

建于1925年的刘集党支部,是山东乃至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

这个鲁北地区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在我眼前徐徐打开,带着尖锐的呐喊和呼啸。

一段狭窄的地道,一盘平常的土炕,一盏尘封的煤油灯,目光所及,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可这安静的背后,却蕴藏着多少的不屈抗争和血雨腥风。

而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这片土地上缔造的传奇,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1926年春节,在济南工作的中共党员刘雨辉与同乡延伯真、刘子久回乡探亲,把一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带到了刘集党支部。

这本由早期共产主义者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从上海到济南,又从济南到刘集,走过万水千山、风尘仆仆地来到刘集后,就立即落地生根,成为启蒙革命思想、指导革命斗争的一盏明灯。

刘良才,这位中共刘集支部第一任书记,从此就把这本《共产党宣传》当做了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宝贝”。

国民党为了扑灭这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颁布了很多法令,下决心要把《共产党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明确指出凡保存《共产党宣言》者杀无赦。刘良才明知国民党的穷凶极恶,却还是下定了“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宣言》不能丢”的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藏在了自己家里,想方设法躲过了敌人的数次搜查。

1931年,省委调刘良才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并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好好保存。刘考文当然知道这本书的意义所在,立下了“人在书在”的铮铮誓言。为把《共产党宣言》保存好、学习好、传播好,刘考文有时把它藏在粮食囤底下,有时把它封进灶头,有时转移到屋顶脊瓦下面,有时甚至藏在鸟窝里才能躲过一劫。

1932年8月,“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刘考文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捕,考虑再三,决定把《共产党宣言》托付给忠厚老实又不太引人注意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在白浪河畔英勇就义,刘世厚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對未来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希望,用油纸严严实实包裹好,放进竹篓,在床底下或屋山墙雀眼里东躲西藏。

1945年1月28日,驻扎广饶的日军血洗、火烧刘集村,已经逃到村外的刘世厚心里惦记着《共产党宣言》,冒着极度危险又偷偷潜回村里,在滚滚浓烟中爬上屋山墙,从雀眼中把盛放《共产党宣言》的竹筒抢了出来,揣在怀里,悄悄遁出村子。这本《共产党宣言》再一次死里逃生。

历经重重磨难,《共产党宣言》终于得以保存下来。它闪电一般刺穿了层层黑暗,照亮了苍穹和大地,给广大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指明了方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种一旦在这里点燃,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抵挡的燎原之势,并最终与全国人民一道,彻底烧毁旧世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75年1月,已经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见到了《共产党宣言》最初中文版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拉着他的手热切地询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共产党人的心病啊!”陈望道看着总理期待的目光,遗憾地摇了摇头。此后不久,周总理和陈望道先后与世长辞。此事遂成一件憾事。

1975年5月,广饶县在全县大规模收集革命文物。5月22日,刘世厚老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走进他的老屋,爬上土炕,找出木匣,揭开包皮布,将几层早已褪色的油光纸慢慢展开。

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历经半个多世纪峥嵘岁月的《共产党宣言》稀世珍本——首版中文译本就这样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出现,了却了周总理的一大遗愿,也告慰了它的译者陈望道的在天之灵,并且填补了革命史料的空白。

在刘集全国第一家《共产党宣言》纪念馆,近距离地聆听、观看、感受着这本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的艰难、曲折历程,以及刘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拜访莒县建国前老党员群落,是这次采风的一大期待。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在这方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涌现出建国前老党员13341人,其中仅一个夏庄镇,就有建国前老党员1640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所以,在去莒县的路上,我始终怀着一种朝圣般的情怀。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他们的身上,究竟流淌着怎样的血液?

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和莫名的兴奋,5月13日上午,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英雄的群体。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卢翠秀,17岁入党,今年已经87岁,有着整整70年的党龄。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一路走来,她时刻用对党的无限信任和忠诚诠释着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如今虽然已是如此高龄,她却仍然担任着杨家沟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个担子,她已经挑了34年。在乡亲们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热切目光里,卢翠秀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走上了一条架桥、辟路、治水、栽植果树、发家致富之路,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1989年,卢翠秀被推选为成为“沂蒙精神”代表人物,1990年当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受到党中央主要领导亲切接见。2014年,已经85岁的卢翠秀打算退下来,把重担交给年轻一代,可是没承想,她却又一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孩子们劝她不要再干,卢翠秀说:“既然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不能停下来。比起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现在为党干活很容易,我还能干的动。”卢翠秀的老房子就在村头,三间草房整洁清爽,一方小院果木飘香。屋内,满墙的奖状、荣誉证书和老照片,向人们诉说着这位老党员70年的忠诚和勤勉。

莒县青峰岭水库,库容4.1亿立方米。谁能想象,这么大的水库,仅靠肩挑人扛小车推,1959年从动工到完工仅用了8个月时间,参与建设的老党员达到1600多人。人们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老党员曹建竹在大坝合龙时站在冷水里指挥,衣服和鞋子都冻在身上脱不下来,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晕倒在工地上。邹茂英是“钢铁姑娘排”排长,她一车推四个篓子,一天最多时推60多车,一般的男同志都比不过她。

在莒县,许多老党员都有担任村干部的经历,职位虽不高,许多事却可以“自己说了算”。但老党员们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看作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坚持秉公用权,从不以权谋私。老党员刘太源曾担任村支书多年,其间先后有4个上大学、招工名额分到村里。面对这些让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尽管自己的5个子女都符合条件,他却全部给了他人。有人说他傻,他却说:“共产党员需要这种傻。”有一次刘太源的妻子生病无钱治疗,有人劝他先借集体的钱应个急,等秋天分了粮食卖了钱再还上。他坚决不同意,最后把自家的房梁锯下来卖掉才勉强凑够妻子的治疗费。直到2012年去世,刘太源还住在那座没有房梁的屋子里。

不仅公而忘私,这些老党员还处处率先垂范。

夏庄镇北汀水村老党员赵英武,2009年村里通街修路,他半新的房子正处在规划的主街上,在没有安置房的情况下,他带头拆掉了房子。为什么没有房子住还要拆?“我是党员,周围的群众都看着我。我要是不拆,不就成了绊脚石了吗?”赵英武说。

董永明,1927年生人,1947年入党,参加过淮海战役,先后三次负伤,复员后多次拒绝国家安排他到银行、供销社等部门工作的机会,甘愿回村当了一个农民。他的老伴杨秀芬也是抗战期间入党,因为党员关系没有转过来,就脱党了。近几年国家对建国前老党员进行生活补助,有人劝他去给老伴找找,他却说:“找什么找?现在有待遇了就找,算什么事?不只这事,就是以后再有什么更好的待遇都不能找。我们应该有这个觉悟。”

在莒县招贤镇,建有一个“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1018张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影像在这里定格。

除却泥土的湮没,拂去岁月的尘土,随着一张张发黄的入党志愿书,一张张沟壑纵横却乐观豁达的面容展现在人们眼前,一组组朴素老党员的群像也越发清晰起来。

入党是为了什么?

“为了打鬼子。”

“打土豪分田地。”

“共产党能救中国。”

……

这些老党员的回答很朴素,我们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的观点从未改变过,他们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从没违背过自己的初心。

在日照,有一种植物叫巴根草,特别耐涝耐旱、耐热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茎叶没了,根还紧紧地“巴”着土地。

这些建国前老党员,不就是这样的巴根草吗?战争时期他们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默默奉献,用一生诠释着共产党员信仰的力量。

他们是一棵棵不起眼的巴根草,也是一片片绚丽的红色晚霞。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向党、一心为公、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挺拔的脊梁。

这种本色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真诚召唤,来自血雨腥风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

八百里沂蒙, 群山连绵,战争年代曾是山东根据地的中心所在。

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一个英雄的故事;每一道沟,都流淌过革命烈士的鲜血。他们的赤胆忠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矗立成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伟大战役。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并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一下子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

而我军,也有12000多人伤亡。

战斗的惨烈惊天地、泣鬼神。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可是行走孟良崮,我依然能听得到那漫山遍野的厮杀声。

密集的枪林弹雨里,那一个个猛虎一般奋不顾身的身影,在我眼前不断闪现。

孟良崮的高度,不惟地之海拔,更在于它象征了一种精神。

在华東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堂里,面对着61813位烈士的英名,我的心生疼生疼。那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啊。

烈士陵园的墓区里,有开国首席大将、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的骨灰撒放处,还静静地安葬着罗炳辉、王麓水、汉斯·希伯、张元寿、刘炎、常恩多及陈明、辛锐夫妇8位革命烈士。

他们,不论是将军还是普通的战士,都是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坚定信仰的人。

而在他们的身后,是无数有着同样信仰的人。他们当中,有军人,也有老实巴交的农民;有党员,也有普普通通的群众;有血气方刚的汉子,也有看似羸弱关键时刻却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

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心怀崇高的信仰,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交给了党和人民。

“谁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宁可离婚,不能退党!”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和力量!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抗战期间,沂蒙根据地有人口420.23万人,参军20.15万人,支前121.56万人,为国捐躯10.04万人;群众做军鞋515.76万双,做军衣222.33万件,碾米磨面111716.79万斤。

“为了多做一双军鞋,你把心爱的嫁妆剪裁,为了抢救伤员的生命,你献出了乳汁甘奶,你送丈夫上前线,又动员乡亲支前……”

这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所赞颂的,是声名远扬的“沂蒙红嫂”。这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在战争年代舍小家顾大家,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被人们深情地唤作了“沂蒙红嫂”。

生于1888年的王换于,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5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东辛庄后,便委托王换于办起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41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罗荣桓的女儿罗琳等。对于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甚至含着眼泪叮嘱儿媳妇:“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的吧!”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四个亲骨肉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1年,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不幸被捕,遭到严刑拷打,敌人误认为他已死去,就把他扔到了野外,被王换于的丈夫发现接到了家里。为了救活白铁华,王换于掰开他闭紧的牙关,一口一口地喂水喂饭,还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烧成灰和上獾油,给他治伤。7个月后,白铁华伤愈归队。1983年,白铁华带着妻子来到王换于家,夫妻俩一进门就给老人跪下,一步一步往前挪,挪一步喊一声娘,已经95岁的王换于一眼就认出了白铁华,喊了一声“儿呀”,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大爱无涯,感天动地,王换于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叫作“沂蒙母亲”。2003年春,当地政府在王换于百年石屋的旧址边,兴建了一座“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了馆名。

红嫂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村,两岁时因病致哑,25岁嫁到横河村。1941年11月3日晚,在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的激烈战斗中,一位遍体鳞伤的小战士艰难地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见是自己队伍上的人,便急忙把小战士隐藏在一座石墓里。因流血过多,小战士很快就昏迷了过去。为了救回小战士,明德英毅然挤出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经过明德英半个多月的精心料理,小战士终于康复并返回了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联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2009年,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

从孟良崮英烈到沂蒙六姐妹,从沂蒙红嫂到成千上万的支前模范,光耀千古的“沂蒙精神”,就是这样用生命、鲜血和坚定的信仰锻造出来的。

一段红色旅程,我的心一次次地被猛烈撞击着。

人内心最明亮的光芒是什么?——信仰!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信仰!

信仰如火,信仰是山。正是因为有着对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的崇高信仰,长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中国人民才有了一个共同的光明的指引,并迸发出了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新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会具有这样强烈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跟着共产党走,永远不会错!”

“共产人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不这样做,还算什么共产党人!”

建国前老党员、日照市目前年龄最大的村支书卢翠秀和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朴素但坚定的话语此时又縈绕在耳边。

同时,心底又响起了那熟悉的铿锵有力的旋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们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


上一篇 《捉蜻蜓》池墨散文赏析   下一篇 高康《坟山鬼影》
随机推荐文章
·我在等,一场不期而遇
·心近了,万事好商量
·不联系,不代表就忘记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
·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
·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如果有一天,你消失了
·有了回忆,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爱值得爱的人,善待值得善待的人
·心,永远微笑向暖
·岁月弹指一挥间,何处思忆待花开
·与你相遇好幸运
·告别平庸生活
·爱如指间沙,流过亦不留痕
·心中,总有一颗星星在亮着
·把握青春,一切都会好起来
·活出真我,守住自我
·你若离去,我自飘零
·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去躬身播种
·独自饮酒倾诉,容妆惹人怜
·青春里的女子
·阡陌红尘,思念成灰
·一步步向我靠近
·今生不负岁月,不负卿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