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大师的读书之法》荆墨散文赏析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1-15 9:57:27 阅读:5

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法。好的读书法能事半功倍,而大师的读书之法,更能带来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他进而解释说,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他自己无论精读还是泛读均做笔记,只不过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读书时,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籍的书眉上。他的文章有独特的风格,他总是习惯于先引上若干条史料,然后再加上一段按语的做法。给人的感觉,他的文章更像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读书札记。胡适在日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实在写得不高明。”

胡适注重读书方法,指出“精”和“博”是读书两个要素。他将这个看法编成两句口号:“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提高。”胡适说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这种治学方法,是在哥伦比亚读书时,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偶然发现的。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好夜读;二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三好连贯式读书。胡适读书自己规定,每日读书不少于6小时。他还说“读书非毕一书勿读他书”。胡适所谈虽是常识,但却能够不落俗套,常中见奇,自具慧眼。

朱自清主张通读,强调“读”的功夫。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诗词需要吟诵,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对此,他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马一浮十分重视读书的方法,他曾撰《读书法》,论述和总结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说:“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隨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泛泛读过。”他还认为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明理修德。明理之旨,终归还是养德。明理践性为历代大儒者所提倡,更为马一浮终生所实践。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实际情况是,钱钟书不仅读,还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觉得一本书读第二遍,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读书百法,或精读,或博览,或慎思,或好问,或质疑,或笃行……好的读书法,能洞察社会,了解人生,使人从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才能!


上一篇 蔡家园《柔软而温和的“反抗者”》   下一篇 《腊月里的趵突泉(外一篇)》牛鲁
随机推荐文章
·那铭记于心中的血红色
·奶奶给我的爱
·在岁月的年轮里
·只愿岁月安好
·如歌的年华里
·还我静好如初,许我一笔红豆缘
·最初想要的结果
·不言放弃
·原来只有等待
·五彩斑斓的秋天
·记忆中的它
·流浪流浪至远方,为了一生的梦想
·像花儿一样绽放
·那一场梦中的花好月圆
·温润岁月,清浅静好
·平凡人的真爱
·不可缺少的享受
·距离需要等待
·唯与你共勉
·那个懂你的人
·那是你喜欢吃的梨
·千回百转的梦,千回百转的等待
·谢谢你给我带来的
·一场秋雨一场凉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