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斯通纳的尘与土》赵润州散文赏析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1-18 11:17:29 阅读:3

威廉·斯通纳的一生很长也很短。在约翰·威廉斯笔下,可以扩展到十余万字的同名小说,也不妨浓缩为开篇不足三百字的话。再寻常些,像济慈的墓志铭“把名字写在水上”或是小津安二郎墓碑上的“无”,本是尘土的总要归于尘土。

小说从斯通纳在美国西部农场上的少年时期讲起,直写到他65岁(1891—1956)离开人世。先后经历进步时代、焦虑时代和冷战时代的斯通纳,一直栖身密苏里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教职,随后教学研究、结婚生女、衰老死去。他仿佛时代的旁观者,拥有真空一般的私人生活,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不过造成岳父自杀、女婿战死等间接影响。他默默忍受现实的不完美,故乡日渐沦陷、婚姻走入坟墓、同事反目成仇、婚外恋情终结等人情世态,只作终将归于沉寂的插曲。以及世俗意义的失败,终身助理教授的职称,价值在于遗忘的专著,饱受迫害的教学生涯……随着年华在悲欣和忘怀中流逝,斯通纳等到了预知的结局。

《斯通纳》不单是一部学院小说,也是知识分子形象的定型之作。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他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看似平淡地发生在你我面前。不慕名利、不图富贵、不求闻达、不嗜竞争,将象牙塔作庇护所,以书生活寻求慰藉,笃定天堂的图书馆模样……约翰·威廉斯以澄澈、节制的刻画,触摸斯通纳的灵魂。似乎以庸常现实为背景,将麻木、冷漠、孤绝赋予知识分子,如此一生自然不过。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生活。在沉疴遍地、物欲横流的社会场景中,《斯通纳》记录着主旋律和小场景的和谐并行,时代高歌猛进,边缘人物沦落沉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充满利益关系的社会中,实用有利成了价值尺度,利害得失成了行为准则。对于追求生命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背“道”而驰,往往以不识实务、不切世用而无人问津。约翰·威廉斯闻出了时代场景兵荒马乱的气息,俗世生活的质问、庸常现实的诘责,蚕食着洪流中的孤岛,不断制造尘嚣烦躁、心理压抑。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则是以梦为马的骑士与风车战斗,除了注定的徒劳,还有宿命似的虚无幻灭。这也成为斯通纳的写照,他拒絕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坚守非暴力不合作意念。然而,所有的反抗在旁观者不过是某种姿态或腔调,只是成功地令人觉得他越来越难以理解。他终生追求的智识,不过是漫长岁月尽头的无知,则将严肃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伤痛失去与美好温柔交织在一起。

斯通纳的生活超越历史事件束缚,在时间之河另一端的平行发展,同小说蒙尘50年后的畅销辉映。《斯通纳》没有拘泥于现代人困惑症结和社会病态原因的解构,而是洞察生活本质所蕴含的真诚、激情和力量。不同于认定人的根本无能和卑微的现实主义,约翰·威廉斯肯定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他书写知识分子同人世生活的矛盾、自我的对立,描摹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以志业追寻自我毕竟是部分人的人生选择,同经世致用相去甚远,也无法弥合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鸿沟。但是,把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当作生命价值和终极意义的知识阶层,似乎就是有些冥顽不灵,也往往那么理想主义。面对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斯通纳没有退缩进生活的序列里,或是臣服于毫无理性的力量。他坚守深植大学的信仰,实践了对理性的尊奉、对精神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怜悯和爱,也回答了鲍勃·迪伦的问题,“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

“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斯通纳》无非讲述了爱、志业、独立、自由与死亡,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们在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中是如此闪烁。


上一篇 孙昱莹 李浩《镜中的生活与智慧之   下一篇 张绍发《千年古村话北王》
随机推荐文章
·无法解释的青春
·指缝太宽,时光太细
·我们总在仰望别人的幸
·告别青春,我学会了努力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若忆起,便是温暖
·在岁月里聆听
·墨绘生死情,染尽离别殇
·女人如花
·雪花是上天怜悯的眼泪
·如果,人生若如初见
·时光流逝,秋已不再
·为你,寂静中开出一朵花
·持一颗简静的心,活出一棵树的风采
·愿你,做一个明媚独立的女子
·捻一抹柔情,等一场雪事开到荼蘼
·纵使曾有山盟誓,缘尽心伤一曲哀
·空举圣杯盛满情,半是俗人半是僧
·在雪中,我向你走去
·每一个心底都会有一份柔软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此岸,花落已成空
·今生有情梦难尽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