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一座竹林的爱情暗喻》吴光辉散文赏析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1-14 10:23:21 阅读:2

这一天,大宋朝惨白阴柔的冬雾一直缠绕着四川眉山的这座竹林,絮絮叨叨,喋喋不休。

这时,一群阳光在墨绿色竹林的上空闪动,寒风在层层叠叠的竹林四处吐槽,所有的竹全都被那群深沉多情的雾亲密地hold住。千万竿长竹便从白雾里探出头来,将它们的竹梢化作无数只手臂在不停地炫酷。有一竿颜值极高的雄竹,修长、飘逸,像是竹林里的高富帅,那坚韧的主干便是他颀长的腰肢,青翠的竹梢就是他高贵的王冠,而他身边的雌竹们全都环绕着他在不停地卖萌。

这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腊月的一天。苏轼便是从这座竹林出发告别故乡的。

离乡之前,苏轼设下祭坛,祭奠双亡的父母。

苏轼之父苏洵,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一起高中进士。接着,北宋文坛领袖、“作协主席”欧阳修,又狂顶起苏洵的散文,从而使“三苏”一举走红,迅速成为文坛大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可是,苏洵上了“唐宋八大家”的榜单之后不久,就一命呜呼,而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也在此前病逝了。因此,苏轼辞去了公职,把苏洵以及王弗的灵柩运回故里,在苏家坟地(位于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安葬。

1068年7月,苏轼在家乡为父守孝两年,居丧期满,接着在婚介所牵线搭桥之下,迎娶了王弗的堂妹21岁的美眉王闰之。到了这年冬天,他将看管父母坟茔的重任交给堂兄之后,便携带家小,返回京城了。

文友们为他举办了送别主题party,在一片竹林前面设坛焚香,抚琴吹箫。一曲古琴声便在竹林的上空飘荡起来了,淋漓尽致地渲染着他们的离愁别绪。

party高潮时,大家狂饮起饯别的酒。只见年轻气盛的苏轼,峨冠博带,谈笑风生,简直酷毙帅呆了。他端着一杯米酒,连连举杯,一阵豪饮。

大家全都知道苏轼对于竹林有着特殊情感。他是在竹林里邂逅原配妻子王弗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许由于竹子清高脱俗的特质,使苏轼一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以,他在远离故乡之前,来和家乡的这片竹林作最后的亲近。

眼前,那直耸云霄的雄竹和袅袅婷婷的雌竹互相依偎着,缠绵悱恻着,一同展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凄美。缥缈的白雾围着这片青竹在秀恩爱,妖娆的雌竹又围着她们的高富帅倾诉衷肠。

我觉得这片竹林的凄美或许就是给苏轼一个未来的暗示,亦或就是给苏轼一个现实的提醒。然而,才华横溢的苏轼是个愣头青,还有点二,居然一脸懵然地离开了这片竹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故乡,向着他坎坷崎岖的仕途,飞蛾扑火一般飞奔而去。

看着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肯定想起了自己16岁那年姐姐蘇八妹英年早逝的一段悲催往事。

那是个秋天的傍晚,苦风凄雨,落叶纷飞。

他和弟弟苏辙正在家中聆听父亲演奏古琴,那曲在苏家庭院飘荡回旋的曲调也就变成为苏八妹伤逝的挽歌。就在这曲哀婉揪心的古琴声里,苏八妹的公婆程家派人来报丧了。坐在凉亭里的父亲心中一惊,手中正在弹着的琴弦随之而断。琴弦的断裂使原来的乐曲产生了变声,发出一阵撕裂人心的颤音。就在这决绝的音乐声里,全家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苏轼手中的毛笔坠落在宣纸上,一颗悲伤的泪珠便滑落在墨砚里。

这一年,苏八妹只有19岁,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离开了人世。苏轼二话没说,一步窜上前去,一把抓住报丧人的衣领,急急火火地责问道:“我姐姐刚刚嫁过去,怎么就突然死了?”苏辙则悲痛至极,立马泪奔。

程家是名门望族,标准的土豪,户主曾经担任过大理寺的高干。苏轼的母亲就是程家之女,而苏八妹前些日子又嫁给了程家,本来这样亲上加亲,应该使两家的关系更加亲密。然而,苏八妹嫁到了程家之后并不快乐,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苏洵被激怒起来了,抓狂至极,竟然召集苏姓全体族人举行批判会,义愤填膺地抨击,狠狠地拍砖,列数程家种种罪行,指责程家倚仗权势、勾结官府、宠妾压妻、纵情淫乐、嫌贫爱富、道德沦丧,并当场宣布和程家断绝一切关系。

这件事虽然已成往事,但苏洵这样敢于向豪门宣战,显示出他嫉恶如仇的个性,给少年苏轼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使他学到了父亲不畏权贵、敢于抗争的品性。

事实上,苏轼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品德,就是在家乡眉山养成的,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他的父母。

苏轼于1036年11月19日出生,至1059年举家迁往京都,其中减去1056年进京殿试的一年,另外加上1066年父亲病逝回乡守孝的两年,共有25年时间是在眉山度过的。这二十多年也正是苏轼清廉正直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十分典型的贤母,在中国历史上和孟子母亲、岳飞母亲一起,被并称为“三大贤母”。苏轼8到10岁时,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落第之后,成为驴友,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便在家里承担起家教的重任。苏轼后来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记载了母亲对自己的引导。文中说家人发现院里有一处窖藏瓮罐,大家都十分欣喜,觉得发了意外之财。可母亲告诫家人,君子不得贪财,故“夫人命以土塞之”。苏辙也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载了母亲教育苏轼的一段往事。有一天,母亲读到《范滂传》时感慨不已,站在一侧的苏轼问,我如果成为像范滂一样的反贪英雄,母亲会点赞吗?母亲立马狂顶起苏轼来:“我有一个刚正不阿、清正高洁的儿子了!”

苏轼就是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不但在高考中得了进士的第二名,而且形成了青竹一般高洁的品德。他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品德,拜别祖坟,离开故土。

在苏轼的眼里,这片竹林肯定不是深沉的墨绿,而是艳丽的朱砂。这片竹林全都是红的竿,红的叶,红的枝,红的梢,它们全身上下是一片赤红。所有的竹全都在朝阳下,闪动着红色的光芒;所有的竹全都在晨风里,摇曳着红色的身影;所有的竹全都在白雾中,展现出红色的激情。

苏轼便是沐浴着这片竹林的红光离开家乡的。

如果说家乡的这片竹林是一片纯净的圣土,那么苏轼从这片竹林出发,就像是唐吉诃德一般,去迎战整个大宋王朝的腐朽时代了。

此时的北宋王朝已是千疮百孔,宋朝开国皇帝留下的弊端到这时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司马光主政之后,辽国兵力强盛,国内贫富分化,各地灾荒连连。北宋想要强兵可又非一日之功能够完成,想要救灾可国库又是十分的空虚,想要整顿吏治而买官卖官已蔚然成风。正因为此,王安石变法才应运而生。然而,他变法的本来目标是强国,结果却落得个事与愿违。政府要抑制私商,贪官们就用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贪官们就拼命敛财。这样一来,各级机关红包现象比比皆是,全国出现无数官倒,贪污受贿层出不穷,贪官裸官逃官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无官不贪的官场形势,清正廉洁的反腐达人苏轼自然坚决抵制。他不管贪官是谁,哪怕是皇亲权贵都敢于与之叫板。因此,苏轼此番离乡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王安石当权时,苏轼完全可以利用王安石这个老同学的关系平步青云,可他不赞成王安石这样的变法,指责王安石是在恶搞,纵容国家大大小小官员腐败,所以被王安石等新派所不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旧党上台了,自然拉拢反对新派的苏轼,如若苏轼能够依附司马光,也可以说前程似锦。然而,苏轼又很任性地反对旧党极力维护既得利益的做法,自然又开罪了旧党。而正是这种清高廉正的品格,使苏轼历经磨难,结果也只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了。

苏轼这种清高脱俗的品格,恰恰就是那片竹林为何会被他视为红色的根本原因了。这也是眉山市诗书城公园的那组红色雕塑被命名为“高风亮节”、雕塑的内容就是红色方竹的缘由了。当你了解了苏轼的这种“反潮流”品格,对拔地而起的三根方形红竹,对喷水池里通体赤红色的竹叶、竹笋,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因为此,当年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在这片竹林和文友举行笔会画竹时,其他人全都按照传统套路画出一幅幅墨竹,而苏轼偏偏脑洞大开,标新立异,拿出朱砂作为颜料,画出一幅红竹图来。

在一片幽香飘拂的竹林之间,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两侧鲜花妖娆,竹叶摇荡,尽溢清新味道。四处都是楠竹、桂花、绿草,花草丛生。在这片翠竹香草之间,那竹叶味的清香空气便穿越整个竹林,向四处飘散开来,浸透了人们的五脏六腑。

这便是在眉山刚建成不久的东坡竹园了。

这座竹园以季节特色造景,强调堆坡造型,点缀亭廊、景墙、叠水的精致景观,从而在一片竹叶的清香里,凸显出苏轼清高廉洁的精神品质,也表达出苏轼与竹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生内涵。

其实,苏轼的初恋故事就是发生在一片清香扑鼻的竹林里面。

那一天,一位16岁的美眉来到郊区游玩,手里采集了一大束鲜花。她忽而想起父亲常说起眉山苏轼是个学霸,经常在山水之间读书,便悄悄来到竹林中静静观看,果然看见一个英气勃勃的帅哥正在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古文。

这时,苏轼猛一抬头,一眼看见一位白富美亭亭玉立于绿竹之间,轻盈飘逸,如诗如梦。而她本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发现,惊慌失措之间,闪动着双眸,羞红了粉脸。她那少女特有的娇媚,尽显一身的纯情。

于是乎,在这片香竹之间,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一段千古流芳的拍拖传奇。

这位美眉就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

然而,王弗16岁嫁给了男神苏轼,和他只生活了11年就挂了。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坡上,亲手种植了无数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亡妻写下了被誉为“中华悼亡诗词千古第一绝唱”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字字泣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声声抒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更是句句含泪。

当然,苏轼的婚戀史并未就此打住,在王弗逝世后的第三年,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接着,在王闰之病逝之后,他又娶了比他小26岁的王朝云。更令人诧异的是,除了这三位妻子之外,苏轼还是一个标准的大叔控,有一批只有十几岁的侍妾常常环绕左右。南怀瑾先生就曾说过:“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其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完全如宗法制度而无情无义。”

对王弗的爱情感天动地,却又是三妻四妾;为人做官清正高洁,却又被贬流放。这便是苏轼人生的双重心塞了。

苏轼的清廉在被贬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参与了惠州东新桥和西新桥工程的规划、筹款、建造、落成的全过程。他不但没有出现工程腐败,反而主动把朝廷以前颁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造桥。后来,他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他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贫困户日子。在朋友的赞助下,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他便开荒种田,以此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这才算是脱贫。因此,他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三个字也就成了清官的象征。

苏轼虽然是这样的清正廉洁,可到头来还是在“乌台诗案”中被诬入狱,而且三次被贬官流放,最终被官场OUT,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由此看来,在婚恋生活上,不管苏轼对王弗的感情再深,最终也PK不过封建礼教制度,落得个风流文人的历史评判;在政治生涯上,不管苏轼是怎样的清正廉洁,最后也PK不过整个官场权力体制,也落得个流放边陲的政治结局。所以说,苏轼的双重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体制,官场仕途与婚姻爱情一样,根本逃脱不了体制的束缚。因此,这座竹林和在竹林里发生的爱情故事,其实就是对苏轼官场斗争的一个绝好暗喻。

然而,作为官场标准菜鸟的苏轼离开家乡的时候,肯定没能领会这些,还是豪情万丈、斗志昂扬地走了,从此就再也没能回来。

这时,那群雾还在大宋朝的头顶焦虑地徘徊着,给这座竹林蒙上一层充满悲情的霾。


上一篇 侯志锋《亮晶晶的季节》   下一篇 迎春《老 屋》
随机推荐文章
·我曾经为你,潸然泪下
·往事化作一缕青烟,在姑苏城外消逝
·告别着那段伤痛的旧时光
·取一段时光,为你伏笔
·流年,许画一场怎样的别离
·挥别一座记忆翻飞的沙城
·等到离别那天
·不过是一场执念
·红尘烟火,在等谁的相懦以沫?
·我不再期待来生
·我找不到幸福的依存
·那虚伪的情
·当你的心真的在痛
·让我看着你离开
·宁愿一辈子在梦里
·残荷秋雨,伤感空间
·你的幸福,又成为他们的别处
·总是黑暗在陪伴着我
·没有人会在原处等你
·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寄托不了伤感的心
·人生充满着离别和相聚
·珍重,再也不见
·只想你在我身边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