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许福芦《和卢一萍的漫长交往史》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2-10 11:22:55 阅读:2

卢一萍毕业离开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头一天中午,我陪同他所在的全军首期战士作家班九位同学,在学校的机关食堂集体喝了点酒。大家尽兴、伤感,有一份恋恋不舍的情谊。一萍是班长,在过去几年的学习生活中,跟我交集自然多一些,对于他的毕业去向我也格外关注。按照习见的分配思路,从基层部队考入全军唯一的艺术专业高校,到首都北京来上学,毕业后留京去专业创作单位或是相关部门工作,是最理想不过的结局。我知道当时的情况对一萍“很有利”,因为他的专业成绩比较突出,人又比较老实,总部及驻京的军兵种机关,有好几家不错的单位要他去。酒过三巡,我把一萍拉到旁边,想了解一下他的去向落实得如何。一萍推心置腹地告诉我,他决定放弃北京所有单位,还是回到新疆军区工作。我当时听了深以为然,大大地给了他几句慰勉。本来这些话我是憋在心里很久没有说出口——年轻人搞文学创作,如果想玩真把式的话,真把它当作理想中的事业来做,断不可早早钻入高处不胜寒的机关鸽子笼里,把自己养一身肥膘,从此翅膀飞不起来;而应切实扎根到土地上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在我们部队来说,就是要一头扎到基层官兵中去,踏踏实实地拥抱生活,这才是作家自我成长的唯一法门。可是,话是这么说,现实很骨感呀,在北京找个好点的单位安安逸逸享受生活,闲来弄点小文字名利双收,那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呀!好,既然一萍自己做决定了,我这个当领队的兄长除了给他鼓把劲大加赞赏之外,还会说别的吗?在酒精和离情别绪的作用下,我当时甚至有些小激动,浑身冒热气。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心随着一萍从遥远的边地绕了一大圈,到目前还停留在他那人头攒动的老家。没想到一萍当年回到新疆军区,并没有留在乌鲁木齐;而是到了偏远的南疆军区,最终下到帕米尔高原一个偏远而艰险的边防连队,当了一名排长,每天跟战士们一起骑着马,忍受着高原反应,嚼着冰雪和炒面,在边防线上一步一步地巡逻。他曾去过全军巡逻线路最长、最艰苦的吾甫浪巡逻,那条巡逻线路始于红其拉甫,直到乔戈里峰下,全是无人区,巡逻一次往返要一个月时间。记得那几年我们好久联系不上,彼此音讯全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辗转看到有份报纸上一张他全副武装、骑着牦牛的黑白照片时,一下子被那又长又乱的头发和黑乎乎的脸庞惊呆了,心想这小子还真敢玩命啊。此后,他又走完了西北全部近八千公里边防线,之后是西南绝大多数边境。

其时,我知道的关于一萍的所有信息,似乎仅限于此,没有立功受奖、晋升提拔等,也没见什么特别惊人的作品。即便如此,我在文学系主任的岗位上,也是逢会必讲卢一萍,要求同学们以一萍师兄为榜样,敢于跟自己较劲,扔掉那些世俗的东西,把青春丢在生活的大熔炉里,耐住寂寞,沉淀歲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五十周年,学校搞院庆,我当时任文学系主任,专门安排人去采访他,做他的事迹报道。我是发自肺腑地珍惜一萍,不可否认有私人感情在里面,但更多还是从军旅作家的培养的。说句老实话,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像一萍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要把卢一萍挖过来当教员,要在师生中树他为榜样,可不知为什么,人家就是听不进去。那些年教员名额空缺,有的是排着队往里拱的,路子都很硬。而军内外媒体上,连篇累牍推我们身边的“能人”,让名人更加出名,可平心而论,我们真正想要的,应该还是一萍这样的人。我们希望培养对象把根牢牢扎在基层部队,到火热的生活一线去汲取营养。这些道理大会小会都在讲,文件上也明明白白写着,可到了实际工作中,全都不是那么回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颇不甘心,为一萍,也为我自己。我坚信一萍总有一天会拿出一部像样的精品,给母校带来惊喜。

去西北四年后,一萍到了新疆军区创作室,我们的联系方便多了,知道他一去就接了个大活,是一位老“笔杆子”的临终嘱托,写军区所属边防部队官兵戍边生活。我一听吓坏了,新疆军区边境线要跑起来有两万多公里啊,这要采访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据说一萍花了大半年时间,跑坏一台吉普车,解放鞋跑破了七八双,交出的活儿,就是那个获得解放军文艺大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神山圣域》。后面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这本书的采访写作。一萍更是跑完南疆跑北疆,光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噶尔盆地两个大环绕下来,就折腾了小五年。期间,他还到湖南、四川、北京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几个农业师,寻访上百位湖南女兵和其他当事者,行程公里数就说不清楚了。他一根筋地盯着作品的“生命重量”,结果作品在北京十月文艺一出版,把好些关注同类题材的读者和评论家们都震了一家伙,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和昆仑文艺奖就不用说了,各种好评遍地开花,那真是听了舒服,让我这个同样搞点纪实写作的人,对他都有些妒忌了。

在这期间,一萍的虚构作品也开始往外冒了,所写的东西延续着他当年入学前后所写的诸如长篇小说《黑白》(《激情王国》)、中篇小说《寻找回家的路》等作品的大体风格,坚持在自由王国里飞天造梦,仙气或大或小总是有的,一种要拿世界是问的架势。尽管有评论家说他如何“先锋”“前卫”之类,我始终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

后来看了他的《世界屋脊之书》,我突然嗅到一股烟熏火燎的气息,这部作品虽说笔触限于喀什噶尔、帕米尔、喀喇昆仑、阿里等高原地区,让人只是在陌生中尝到些新奇,但我总感到一萍就要起跳了。又不知过了多久,无意中读到一个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说,是一萍新写出来的,好像刚发表不久,又好像还没有发表,记不大清了。总之,读进去就拔不出来,喜欢得一塌糊涂。这篇挑起我寂寞神经的奇妙文字,就是那个短篇小说《那银绳般的雪》。它让我领教了一个全新的我军士兵形象,这个人的名字叫凌五斗。他最大的特征就是“脑子坏掉了”,比较傻。其实哪是什么“傻”,不过是“厚道”而已。这种中国农民似的“厚道”,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这支部队的灵魂呀,也是我这个当了一辈子兵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想起我的部队、我的军师旅团营排班各级战斗集体时,总会涌出一股持续温暖的根源所在。尤其是这些年,社会上的“聪明人”越来越多,让人益发感到我们的“傻”是多么珍贵!我会心地看到一萍对于凌五斗的品评,他让这个厚道的农村兵在藏区一个人远离驻地为连队放马,跟淳朴而漂亮的藏族姑娘德吉梅朵相遇。他们在没有人烟的天地间同宿同行,经历了一段纯粹的世俗又纯粹的妙不可言的爱情……当时我在文学系执教,兼做军事文学审美研究,读到这个作品时,心里那个柔软啊,简直没办法说。我对这篇文字爱不释手,把它推荐作为本科和研究生必读的军事文学经典篇目。

想不到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就在去年冬天的一天,一萍很平淡地给我发的微信,说是出了一本书,要给我递来看看。没多久就接到一部长篇小说《白山》。乍见这名字,我脑子里就直翻腾:雪线、云气、缥缈不可辨识的仙乐……就静下心来开始读。可巧,那正是我生病卧床的一段时间,当一眼看到凌五斗这个名字时,几乎惊叫起来。一萍终于把这位老朋友和白山放在一起,用一个长篇来描述他,探究他的前世今生了。凌五斗原是个有来历的农家子弟,他的父亲凌老四是解放军进藏先遣连的连长,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在解放西藏阿里时壮烈牺牲,后来不知为什么又被打成反革命,牵连到家人。所以凌五斗牛不起来,他的成长过程并不顺畅,小时候头部受伤,居然失去了说谎的能力。他1971年入伍,从连队饲养员做起,奇怪的是,到了海拔4700米以上,他说谎的能力竟又奇迹般恢复了。最后,他的皮肤因为一种不甚明了的原因变成蓝色,被传为“外星战士”。一萍是不是想说凌五斗身上存在着一种宇宙本质的东西呢?他的“傻”、他的“笨”一直在不断地成就他,这是不是在显现一种无敌的力量呢?他靠着厚道娶到了乐坝最美的女人袁小莲,那可是“喝傍晚的露水、吃春天的野花、洗清早的阳光长大”的天仙呀,尽管袁小莲喜欢并已委身于北京知青柳文东,可凌傻子就是“心肠好”地把她娶到了手。凌五斗的这份“傻气”不断变成“福气”,使他从乐坝走到白山,一路底气充足。“生于寒素之家,起于青萍之末”的卢一萍,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整整一个冬春,我在病床上和凌五斗厮磨,也和一萍在捉迷藏。虽然病痛得冷汗淋漓,心里却一直温暖如春,像是又回到若干年前,回到熟悉的连队。想想这么多年,我和我那千千万万不知名的“傻”战友们,以及被我们拖累的家庭和亲人,不就是靠这种不计得失、不图回报的“傻”劲,苦苦挣扎过来的吗?它是不是我们这支部队生生不息的战斗力的精神源泉呢?

算了,这样的答案还是让满世界的聪明人去想吧。

2018.6.7于北门楼


上一篇 《夜坐湖畔听二泉》应红枫散文赏析   下一篇 爱玲《无数与“无数”(组诗)》
随机推荐文章
·缘的尽头,花已凋零
·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情深似海不抵现实的苍白
·这一刻,我斟泪为酒
·日日惜君,君不语
·一场美丽的洗礼
·一滴青莲的泪
·寂寞怎生这般的冰凉
·相望,谱一曲淡歌
·孤独不曾忘记
·你真的来过,我却错过
·我忘记了那个梦
·无限迷离与沉醉
·当、繁华散尽
·做一个茧,等待着寂灭
·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渐行渐远
·孤独的风,燃烧最后的伤痕
·用一生的时间去成就一个玩笑
·悲来,浅秋落叹
·埋葬在了青春的那番记忆
·那阳光是属于谁
·我曾经为你,潸然泪下
·往事化作一缕青烟,在姑苏城外消逝
·告别着那段伤痛的旧时光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