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张悦红《喘息的红对联》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2-6 9:08:24 阅读:3

1

如云躺在被窝里,让被子蒙上头。如云让被子蒙上头不是因为冷,是不想看见不想听见外面的年。后院的邻居家噼里啪啦地放了一挂鞭炮,把年声送进被窝里,如云烦躁地翻了个身。床头的手机响了,是二程的微信,问今天准备干啥,想如云了等。如云斟酌了一下措辞,回了微信。昨天,如云和了一盆发面,蒸了一锅菜馍馍和一锅豆沙包,今天准备炸点丸子过油,明天煮肉包饺子,年,就这样齐了。

不这样齐又能怎样?婆婆饭量小,用她自己的话说一辈子了一顿饭没吃过两个馍。儿子邦邦才十岁,还没开个儿,饭量也没开。如云呢,最近,不,不是最近,是大半年来一直吃不多。家里就三口人,准备多了还不眼看着瞎?现吃现弄吧。也不是现吃现弄的事,是如云提不起精神来。什么都不想干,吃完饭就想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像现在这样。

妈,我赶集去!门吱扭响了,邦邦连跑带跳地冲进屋里,扒开如云蒙在头上的被子说。

赶集?如云蔫蔫地睁开眼。邦邦长得像建国,身材壮实,那张脸更像,有棱有角的。建国在世时邦邦很调皮,一见如云睡觉,二话不说就蹿上床来,不管鼻子不管脸地骑在如云身上。建国去了后,邦邦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再见如云睡觉,不和她闹了,怕惊醒她,有时候走路也蹑手蹑脚的。现在,邦邦正儿八经地站在床前,小大人似的。

邦邦才十岁就没了父亲,如云走了又会没了母亲。没有了父母的邦邦会怎样生活?像散养的牲畜野马成天灰头土脸?如云心里一阵绞痛,下意识地伸手够了够邦邦。没够着。

人家说这是最后一个集了,再不赶买不着东西了。邦邦解释说。

买不着东西了,怎么会?现在做生意的没那么多计较,只要赚钱年初一照常开门。如云去年初一跟建国去镇上看同学,镇上的大超市小商店多数都开门了。这月是小月,今天二十八,明天就是除夕,年前就这么一个集了倒是真。

你买啥?如云没心情给邦邦讲这些,知道邦邦来要钱,抬起身子来拿钱。

乖,来,奶奶给钱。你妈睡了别耽误她。婆婆应该是站在屋外面,探着身子朝屋里说的。尽管压低了嗓门,如云还是一字不落地都听见了。

大半年来婆婆总是这样,心思好像都在如云身上。如云想要个东西,话还没问出口来,婆婆已经拿在手里递过来了。如云起床后刚出屋门,她就说烧好了洗脸水快去洗脸吧。刚才她明明说出去拿萝卜,炸丸子包饺子用,如云没听见声响,不知道她是去了又回来了,还是一直没去,见邦邦找如云要钱,就要给了。婆婆六十六了,脸上的皱纹蚯蚓一样,横一个竖一个,弯弯曲曲,爬满了脸;头发呢,黑的没白的多,支支偧偧的。婆婆都这把年纪了,却整天围着自己转,如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如云真的不希望她这样。如云倒希望她像自己刚嫁过来时那样,高声大气地说话,摆出一副家长模样支使如云干这干那。可是婆婆不,小棉袄般地老往如云身上贴。

哎——不待如云拿出钱来,邦邦已经蹿出去。如云隐约听见祖孙俩嘀咕。邦邦问,买几对?婆婆说,一个门上一对,你数数。邦邦问,厨屋门算不?婆婆说,算。噢,五对。邦邦说着,呼呼腾腾地朝外跑。婆婆叮嘱他注意安全早点回家。

家里安静下来。如云重又躺下,重又让被子蒙住头。

微信又来了,还是二程的。问,初九把事办了,十六打工时咱一起去怎么样?

初九?这么说还有十天自己就要离开这个家,离开邦邦了?如云心里一紧。还有好多事没考虑清楚,就这样走了?如云有些慌乱,把手机放下,又拿起来。拿着手机坐起来发呆。

二程是堂嫂槐花的姨家弟弟,从去年媳妇去世后一直在广东打工,干装修。腊月二十三从广东回来后,就来槐花家和如云相亲了。二程个子高高的,肩膀宽宽的,经过南方水土的滋养,皮肤白白嫩嫩的,穿了干净的羽绒服,锃亮的皮鞋,操著夹杂有城市气息的谈吐,城里的文化人似的,是如云半年来相看的最满意的男人。

二十五那天,趁赶集办年货的机会,槐花又安排他们在集上见了一次。见面回来路过槐花家门口时,槐花把如云拉到她家里说,二程对你一百个满意,你相中他了没?如果差不多就他吧,别拖拉了!一拖拉男的打工走了又得等一年。一年可是三百六十五天,难熬着哩!如云才说相中了。

接下来商量孩子的事时,如云有点不满意。二程说邦邦不能带过去。他说男孩子养他再多年终归要回老家的。他也有个男孩子,比邦邦大一岁,如果两个男孩子在一起,连顿安生饭也吃不成。

如云刚见到二程时,对生活对命运是充满感激的。结婚十多年来,建国和她一直很要好,虽然没陪她到老,可是老天爷又让她遇见了二程。二程长得好,挣钱也多,对她,就是槐花不说她也看出来了,是一百个满意。如云计划着,和二程结婚后,婆婆有建国的姐姐照应,邦邦自己带走,等长大了,愿意回老家就回老家,不回老家就在那边待着。可是,二程不让带。

邦邦的事如云还没考虑好,二程又和如云商量结婚,如云紧张了,没回二程的微信,怕二程再来微信或者打电话,关了手机。

2

婶子,婶子在家不?院门响了,是槐花。

谁?婆婆在厨屋里问。

我,槐花。昨天蒸了几锅豆沙包菜馍馍,拿给你尝尝。如云看不见槐花,但能想象得出来,槐花不仅拿了豆沙包菜馍馍,还拿了两包果子给送来了。

如云以前也这样给槐花公公送,给周围的长辈送。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过年了给老人表示一下心意。昨天,如云蒸好了菜馍馍豆沙包,拿出来洗干净的笼布,包好了打算出门时,听见院墙外面槐花男人建桥的声音,顸顸的,很有磁性。不用看,如云就知道槐花一定在旁边黏着,犹豫了。如云不是怕建桥,也不是怕槐花,是怕看见槐花和建桥在一起的亲昵模样。

怎么可能不亲呢?建桥一整年没见着槐花了,槐花也一整年没见着建桥了!过了年,初五或者初六,建桥又要出门打工了,一出去又是一年。如果不是看着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那就不是亲昵的事了,要白天黑夜地在床上滚。就算白天黑夜地在床上滚也滚不了几天。不只槐花和建桥,村里的其他人家都这样,男人打工回来了,女人就寸步不离。

如云把包好的菜馍馍豆沙包又放了回去。别人家都老公老婆地在一起,自己却形只影单;别人家都大人孩子热热闹闹地过年,自己家却老的老,小的小,冷冷清清。形只影单冷冷清清的如云不想用别人的幸福来刺激自己。算了吧,几个馍馍没人稀罕,惹自己伤心难过,不划算。再说了,建国刚没了,没人责怪自己。

送啥啊,你这么忙!哟,俺槐花就是手巧,这菜馍馍蒸得,花跟刻上去似的!婆婆一准是嘴上推辞着,手上就接了。当老人的都这样,过年不比平常,年轻人送的东西不能不接。即便接了,人家离开时也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如果没有更好的东西回,就和自家蒸的馍馍换换,说让孙辈人尝尝。年轻的想着年老的,年老的念着年幼的,过年图个吉利。

如云呢,婶子?槐花不接婆婆的话,反问婆婆。如云原本不想搭话,让婆婆打发槐花走,听到问自己,只好清了清嗓子喊,屋里呢,来啊!在屋里啊,婶子我去看看她。如云没听见婆婆回话,就听见槐花朝她屋里来的脚步声了。

大过年的,该买的买,该蒸的蒸,躺床上干啥?如云衣服还没穿好,槐花就推门进屋里了。如云干脆不穿了,偎在被窝里和她说话。

感冒了。如云撒了个谎,生硬地挤出来两个咳嗽,干巴巴的,很假。槐花肯定看出来了,却没说破。

吃吃药打打针,要过年了赶紧好起来。你也出去看看,街上多热闹!大孩领了个四川媳妇,带个三岁小男孩,就这,大孩娘还喜得合不拢嘴呢。都三十五了,又瘸着个腿,能娶上就不错。淑英娘答应淑英回来过年了,今儿晚上就到。你说淑英娘怪难受的,闺女女婿比自己还大,见面后该怎么称呼啊?看这事弄的!五举可显摆了,开着他的轿车到处跑,恨不得去厕所都开着……槐花声音洪亮,两眼放光,眉飞色舞的,跟先前建桥不在家时完全两个样。如云明白,这都是建桥滋润的。如云有些羡慕,有些嫉妒,甚至有些恨。当然不是恨槐花,是恨老天早早地要了建国。可是,如云不能表现出来,尽力把微笑挂在脸上,听槐花侃。

二程刚才来电话,说你电话打不通,让我来问问。说初六紧点,初九中不?你们把事办了,过了十五他打工时带你一起走。槐花正大声说着话,声音猛地一低,话题一转,特务接头似的,很神秘。

哦?哦。手机没电了,我刚充上。嫂子,我考虑考虑再说吧。昨天如云不见槐花还有一个原因,怕她提这事儿。躲也躲不过,她上赶着到家里来说了。

你……槐花刚说出一个字,警觉地朝后扭扭头,马上合了嘴。几乎是在同时,门吱扭一声,婆婆进来了。

我前天称了些瓜子,还有炒花生,你俩剥着吃。婆婆端着一个小果盘,是去年建国从外地捎来的,花生壳的形状,一半白一半绿,里面一头搁着瓜子,一头搁着花生,放在如云床边的桌子上。婆婆放下果盘并不马上走,抓了一把瓜子放在槐花手里,又抓了一把花生放在如云手里,完了,又弯腰把如云腿边的被子往里掖了掖,说,冷,裹紧点。

老狐狸。这不是你刚进门那几年了。婆婆走后,槐花朝门口的方向吐了一口瓜子皮,撇撇嘴。

呵呵呵。如云干巴巴地笑笑,不知道该说什么。

3

槐花没待多大会儿就走了,说回家炸东西去,建桥喜欢吃炸鱼炸肉,她说多炸点。槐花说着就往外走,如云想穿好衣裳去送她,她不让,如云就不送了。如云听见婆婆回了她东西她推辞的声音,推辞两句话后也就接了。槐花走了,如云打开手机,收到二程的微信,问怎么关机了。如云担心二程打电话来,看完后又马上关了手机。平静了一会儿,起床去厨房炸丸子。

有雾,空气的能见度很低,五六米以外看不清另一个人的脸,不过如云却觉得很好,她不想看见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脸,也不想被别的任何人看见。

以前过年,如云也炸很多东西,肉丸子、菜丸子、绿豆丸子,大鱼、小鱼、带鱼等。绿豆丸子要炸一筐头,吃不完放在一边风干,过了二月二,捏一个填进嘴里来回嚼,建国就好这一口,说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儿。去年他离家时,如云给他带去一大包,他当零食嚼了个把月。那时候炸得多,如云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忙到下午才忙完,虽说累点,但看着邦邦和建国吃得欢,心里就甜滋滋的。今年如云不打算炸那么多了,炸点菜丸子有那么回事就行了。

廚房里亮着灯,婆婆已经洗好了萝卜,还烫了半盆绿豆面,正拿着一支藕刮来刮去。如云说,别刮了,光炸丸子吧。婆婆说,炸点呗,过年哩,不炸邦邦馋人家的。如云不再说话,拿了礤床子和筐子礤萝卜。如云礤了萝卜,烧开水焯了,捞出来又用刀剁剁,盛进盆里,加了面、水和佐料等,拌匀。婆婆焯了藕,切成条,用佐料腌上。如云刷了大锅,擦干,要去灶窝里坐下烧火,婆婆拦住她说,我烧我烧。我烧锅你炸,我眼花了看不清,你炸。如云愣怔了片刻,只好到锅台这里来了。

往年炸东西,都是婆婆在锅上,如云烧锅。婆婆说如云把握不好成色,炸出来不好吃。建国去世后,如云无论做什么婆婆都说好。现在,婆婆也不说如云把握不好成色了,让如云上锅台来了。如云知道,婆婆对她好是因为建国没了。建国没了,婆婆想通过对她好多拴她几年,不让她改嫁,让她照顾邦邦。街上的人也看出了婆婆的心理,给如云介绍对象时不守着婆婆,而是偷偷和如云说。但是,这事总会传到婆婆耳朵里。起初,如云出去相见对象,回来后婆婆问情况时如云就如实回答。婆婆听着,总要见缝插针地评论人家家境差或者个头矮,碰上介绍人还要责怪人家说,你也给俺如云介绍个好的!这样的配得上俺如云吗?介绍人就不大敢给如云介绍了。如云明白了,婆婆明着是关心,实际是搞破坏。后来再有人给她介绍时,婆婆问了也不说。和二程的事,如云没和婆婆说。不过这几天如云和槐花来往得多,还神神秘秘的,婆婆肯定怀疑了。刚才槐花对婆婆吐瓜子皮,意思是婆婆给他们送瓜子花生是假,探听情况才是真。

如云刚结婚那几年,婆婆对如云确实算不上好。如云和建国是初中同学,上学时两人来往并不多。建国的姑姑家和如云娘家在一个庄上,离如云家不远。如云和建国的表妹同岁,两人常在一起玩。建国的姑父有一辆大货车,拉煤,建国退学后给他姑父押车。后来,建国的姑姑做媒,把如云说给了建国。婆婆嫌如云个头矮,说娶一个矮媳妇,影响下面几辈子人,不同意。其实如云也不是特别矮,一米六,但建国高,一米八,又壮,两人站在一起不大般配。可是建国喜欢如云,说除了如云谁也不娶。婆婆疼爱儿子,只好让步,但没少难为如云。那时候时兴一万块钱的彩礼钱,婆婆给如云五千。明明是给如云盖的新房子,婆婆却搬进去住,让新婚的如云住旧房子。结婚后,婆婆在吃穿上没亏待如云,但常常高声大气地支使她去锄草、打药、掰棒子、种豆子等,而一些抓面子的活儿,比如过年炸东西蒸馍馍,她都自己弄,让如云打下手,说如云干不好。其实,如云的活儿并不比她差多少。这些事,如云看在建国的面子上,没和婆婆计较。

如云想过,她和婆婆这两个瓜蛋子,因了建国这根藤才在一起生活,婆婆看她不顺眼是可以理解的。如今,牵连她们的瓜藤没了,婆婆就算是因为想让她照顾邦邦而对她好,她也是心存感激的。她们邻村有一户人家,儿子刚刚没了就把儿媳妇撵出家门,说守不着,改嫁是早晚的,替人家养媳妇不划算。弄得媳妇跟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无处可去,只好外出打工。婆婆和那家人比较起来,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如云第一锅炸的是萝卜丸子,焦黄焦黄的,捞出来倒进筐子里。婆婆见状,让锅底下的火烧着,拿了碗筷,夹进去几个走到院子里供奉老天爷的地方,嘴里念念有词,让天爷爷吃,让地奶奶吃,让那些去了的先人吃。念叨完了,回到屋里把筷子递给如云,一边夸赞丸子的颜色好,一边让如云尝尝咸淡。如云没接筷子,让婆婆尝。婆婆说我年纪大了,嘴上不灵光了,尝不出来,还是你尝吧。说着,夹起一个丸子塞进如云嘴里,如云只好吃了。嚼嚼,品品,不咸不淡,正好。然后让婆婆吃。婆婆吃着,又夸如云味儿调得好。如云心里一热,有股湿漉漉的东西在眼眶里打转转,背了背身子用袖子擦去。

这不光是吃丸子的事。这一带有个说法,家里第一个吃年货的人,是当家人,地位仅次于神仙和先人。如云小时候是爷爷先吃,爷爷去世后是父亲先吃。公公去世后,婆婆让建国先吃,现在建国没了,婆婆又让如云先吃。婆婆把如云放在了家长的位置,怎能不让她心热流眼泪呢?

建国跟姑父押了几年车,不押了,自己买了车单干。起初干的活儿很零碎,碰上需要沙子的拉沙子,碰上需要石子的拉石子,碰上需要木料的拉木料,后来经过熟人介绍,在浙江一家饲料厂给人送饲料,一干就是四五年。建国从饲料厂里装了饲料,送到下面用户那里,来回一般十个小时。因为路途短,没用押车的。据帮忙看护建国的河南人说,那天,他在建国后面排队,建国前面的车装好饲料走了,建国的车却在原地不动,没喊他,越过去自己先装了。他们开车的别看不出体力,可大脑一直高度集中,很累,常有排队时在驾驶室里睡着的现象。他是为建国好,想让建国睡醒了再装,省得疲惫开车。可是,他送完一趟又来排队了,建国的车还在原地没动。感觉不妙。上去敲打建国的驾驶室,没反应。和人一起把驾驶室撬开,建国已经昏迷了。打了急救电话送进医院,医生说严重脑出血。

狠心的建国没留下一句话,发病的第三天早晨,永远地走了。

4

院门“哐当”响了。很快,邦邦小脸红彤彤地来到厨屋门口。婆婆听见喊声,从灶台下站起来去迎邦邦。

妈,妈,看!邦邦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走到厨屋门口就把怀里的东西撒下,撒了一地。有几个骨碌碌滚了,滚向锅台的方向,婆婆连忙用脚止住。

哟,俺乖乖会买东西了!婆婆把东西堆在一边。又说,哟,小脸冻得通红。来,吃丸子吃酥藕,暖和暖和。

婆婆一手端起盛有丸子酥藕的碗,一手捉住邦邦的手说,不用洗了吧?接着又回答了自己,说,洗洗吧。从暖壶里倒了热水,倒进脸盆里让邦邦洗手。

如云是要求邦邦饭前必须洗手的,可是小孩子没有卫生意识,总忘。如云见了就夺下他的饭,让他回去洗。邦邦不高兴,有时候就哭鼻子。婆婆心疼了,就说如云,说,小孩子哪记得住?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拿着邦邦的手在自己衣服上擦擦说,干净了乖乖,吃去吧。如云就怪婆婆娇惯孩子。刚才如云没注意到邦邦没洗手,如果婆婆像以前那样不让邦邦洗,如云也就不计较了。可是婆婆让邦邦洗了,如云并不觉得轻松。

邦邦不理会如云的不轻松,一边吃一边扒腾他买来的东西。有小鞭炮、擦炮、制成蝴蝶蜜蜂形状的小烟火、花花绿绿长短不一的魔术弹等。扒腾完了,拿出一个小鞭炮到院子里放,试试好不好。

有什么好不好的,都是小孩子的玩意儿。如云让最后一锅丸子在锅里炸着,坐在板凳上休息。

那是啥?如云看见一捆用皮筋扎着的红纸,像对联,问邦邦。

对联。奶奶让买的。邦邦响亮地回答。

对联?如云心里一紧,目光在对联上略略一停,马上投向婆婆。婆婆刚择好一把菠菜,说趁着油锅熬点菠菜汤,听见问对联,脸色略略不自然,眼睛仍在菠菜上说,过年哩!过年哩!

按照当地的风俗,建国去世的第一年家里是不宜贴红对联的,贴了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这事十岁的邦邦不懂,六十多岁的婆婆能不懂?婆婆怎能让邦邦买红对联呢?

妈,妈,看我买的好不?邦邦见如云对对联感兴趣,扔下手里的烟火,拿起一副对联,撸下套在上面的皮筋,想扯开了让如云看。对联长,邦邦的胳膊短扯不开,婆婆连忙帮忙。婆婆和邦邦一人一头,扯开了一条对联。

如云喜欢红彤彤的对联,一看见红彤彤的对联就想起過年、结婚等喜庆的事,就心情激动,心潮澎湃。

小时候过年,家里贴对联是轮不上如云的,贴对联的是父亲和哥哥,她一般会被母亲叫去烧锅。如云烧锅时坐不住,在锅底下塞上柴火,让火自个儿烧着,她跑出来,站在父亲和哥哥身后面看,看那红彤彤的对联,享受那热烈年味儿的洗礼。有时候父亲和哥哥忙不过来了,如云就自告奋勇地搭把手。搭得合适被夸赞了,如云会很高兴,常常忘记了烧锅,惹得母亲一回一回地喊;搭得不合适了,哥哥就说她存心捣乱。如云出力不讨好,气呼呼地跑回厨屋烧她的锅。可是过不了多大会儿,她又跑出来了,又站在父亲和哥哥后面了。憋不住。

结婚后,家里贴对联的是建国,如云不好意思再跟在建国后面看了,只好安安静静地烧锅做饭。不过,等她忙完了,洗干净了手脸,会把家里各个屋门上的对联,认真仔细地看一遍,仪式似的。

邦邦和婆婆扯着的那副对联,中间还没剪开,很常见的正楷字,黑字镶着金边。上联是:春临大地百花艳,下联是:节至人间万象新。如云突然觉得,这对联很像一副扁担,扯对联的婆婆和邦邦,一老一小,是扁担两端的重物,她如云呢,应该是挑夫,挑起这一老一小。

妈,我买的好不?邦邦向如云讨要夸赞。

好!好!如云由衷地说。

5

第二天还是有雾,比头一天小了不少,还是那么阴冷阴暗。吃过早饭,如云在大锅底下架了几块劈柴煮肉,让火自己烧着,她在一旁剁饺子馅儿。婆婆拿了一大把葱,一大把芫荽,几块生姜,在屋门口又剥又择。邦邦一阵风般地从外面跑回来,问婆婆,奶奶,啥时候贴对联?婆婆说,过一会儿就贴。这时,槐花十二岁的女儿东东来了。

东东走到厨房里对如云说,婶子,我的新袄还没盘扣子,我妈不会,让你教她。槐花手巧,盘扣子是她的拿手活儿,怎么不会?一准是二程的事,守着婆婆不好说才说盘扣子。如云看看剥葱择芫荽的婆婆,对东东说,锅里煮着肉呢,煮好了我再去。东东说,你去吧,我替你烧锅,明天就过年了,再不盘过年捞不上穿新袄了。如云说,我家锅不好烧,烟呛着你。婆婆一边择菜一边说,说不定是你嫂子想给你介绍对象了,你去吧,我烧。婆婆一针见血地把事说出来,如云有些不安,拍打拍打身上的烟灰,和东东一起去了槐花家。

果然是二程的事。如云一直关机,二程打不进电话来,只好打到槐花家,让如云来接。二程说,如果初九不合适,朝后推两天也行。或者过了十五直接跟他走。让如云放心嫁给他,结婚后,他挣的钱都交给如云,让如云当家。又说,不让带邦邦不是不让如云和邦邦见面,如云想邦邦了,随时可以来看他,买吃的买穿的都行。放暑假寒假了,邦邦也可以过去。还说,即使他让邦邦跟着,邦邦奶奶只有邦邦一个孙子,也不会答应的。如云脑子里乱糟糟的,说这两天光忙过年没想这事,过了年再说。

放下电话,如云又和槐花说了一会儿话。这两天忙过年没错,如云可是一刻也没停止过想她和二程的事儿。如云和槐花商量过邦邦的事,槐花说,不让带就不带。孩子好说,到那边再生啊,咱又不是不会?好男人可不是啥时候都能碰上的。如云在电话上和母亲商量。母亲说,当娘的是舍不下孩子,可是因为孩子把自己的青春搭进去,不划算。跟着他奶奶,邦邦一样长大。槐花和母亲的意思都很明显,不让带邦邦。如果是别人,说不定如云也会这样劝人家,可是,轮上她自己,怎么就这么难决断呢?

槐花家和如云家在一个胡同,中间隔着两家,斜对着。如云出了槐花家的大门,下意识地朝自己家大门口看看。一看,呆住了。如云家大门口,婆婆和邦邦正在贴对联。

邦邦拿着一个长把秃头扫帚,在浆糊盆里蘸蘸,扫帚上的浆糊哩哩啦啦的,他就往门框上抹。哎,这里,哎,这里。婆婆指挥着,让邦邦往高处抹,和旧对联的痕迹抹齐。邦邦够不着,站到小板凳上去抹。

婆婆拿起已经裁好的一条对联,朝邦邦抹了浆糊的门框上贴。婆婆在前面贴,邦邦在后面喊,朝左,朝右,朝右,朝左。婆婆穿着肥大厚实的棉袄棉裤,笨拙地靠近门框,想从上往下贴。胳膊抻了又抻,够不到门框最高处,只好可着胳膊的长度,把对联摁到门框上。对联的顶端没粘好,耷拉下来。婆婆先把下半部分贴好了,贴牢了,又最大限度地抻长身子和胳膊,一耸一耸地去贴上半部分。耸了几下,累了,歇歇再耸。婆婆本来不矮,年纪大了,身子缩了。

该贴横批了。邦邦站在小板凳上,一手抚门框,一手用扫帚往门楣上抹浆糊。门楣太高,浆糊滴到邦邦脸上,身上。婆婆接过扫帚说,我来!

扫帚把长,婆婆抹浆糊没怎么费事,贴对联就没那么容易了。婆婆耸了几耸,把下半部分贴在门楣上了,上半部分无论身子怎么耸,就是贴不上去,怕摔着,又不敢站到小板凳上去,对着门楣喘息,打量。

妈,快来帮忙呀!邦邦突然扭过头来,对如云喊。

哎,如云仿佛从梦中醒来,眨巴眨巴眼睛大步走过去。

如云贴好门楣,并没马上离开,又往门框上、门心里看了看。婆婆贴的对联,皱皱巴巴的,没捋平。有的地方还鼓着泡泡,像对联在喘息。浆糊还湿着,如云拿手上下捋着,四周抻着。捋直,抻平,很细致地。

婆婆六十多了,当然知道建国死的第一年家里不贴红对联的事,可是,为了让如云和邦邦过一个快乐年,毅然破除了风俗,买了红对联,贴了红对联。如云捋着对联,朝院子里的婆婆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心里很不是滋味。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开始了,如云、邦邦和婆婆一起坐下来看电视。邦邦看了不大会儿,嚷嚷着困睡觉去了,婆婆也没看几眼,回她屋里去了。如云不想睡觉,把被子铺在沙发上,躺在被窝里看。其实她没看进去多少,眼睛盯着电视,脑子里尽是她和二程的事,弄得脑袋里像塞满了石子,很硬,很沉。凌晨一点左右,联欢会结束了,如云躺在床上还是睡不着,接着撕挠。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鞭炮声传来,有人家已经起床下饺子了。天还黑着,如云不想起那么早,就在被窩里发呆。忽然,如云听到一阵异样的声音,把头伸出被子仔细听。声音是从婆婆屋里传来的,像风,又不是风,呜呜的。如云轻手轻脚地穿衣,穿鞋,开门,又轻手轻脚地走到婆婆屋门口,把耳朵伸过去。

呜呜呜……呜呜……呜……是婆婆在哭。婆婆的哭声很压抑,应该是用手捂着嘴哭的。捂得憋闷了,就放开哭两声,哭两声再捂上,声音时高时低。不用说,婆婆.是想建国了。婆婆想建国了,怕影响如云和邦邦的情绪,只好在被窝里偷偷哭。如云的眼泪“刷”地掉下来,朝地上奔似的。如云也想像婆婆那样,捂着嘴“呜呜”哭上一阵。不,最好是敞开喉咙“哇哇”大哭一场。可是如云没有,她用手掌把眼泪朝左一抹,朝右一抹,昂头对着黑暗的夜空。

鞭炮声越来越稠密了,一阵比一阵紧,像爆炒的黄豆。爆炸的鞭炮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好像黎明提前来到了人间。雾不知道什么时候散了,空气清新了很多。如云环视了一下院子里各个屋门上喘息的红对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心里有了给二程的答案。

娘,过年哩,起来下饺子啦!如云拍了拍婆婆的门,对屋里喊。

责任编辑 任艳苓

邮箱:sdwxryl@163.com


上一篇 《怀念一处我住过的地方》周永刚散   下一篇 禾源《歌谣唱到汨罗江畔》
随机推荐文章
·一路上,你依然牵着我的手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因为有你,所以我不需要勇敢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珍惜一个懂你的人
·都是寂寞在撒谎
·不离不弃,相守一生
·有你的相伴,此生无悔
·在纸的一端,飘舞成花
·主动的女孩不会被珍惜的
·走在记忆的经纬处
·倒不尽的苦愁,说不尽的情思
·人生是一场秀
·回忆是,一行行下落的风景
·远方的你,是我生命的原乡
·倒看四大名著
·有你,真好
·岁月的手,时光的刀
·怀旧就是物是人非
·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
·为你等待,默默静守一个未知的归期
·将思念刻地这么深这么长
·一份温存,一缕爱恋
·红尘滚滚,人生漫漫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