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随笔>文章内容

殷允岭《湖人琐事》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2-5 15:16:10 阅读:3

羊肉汤

郗山村干部到韩镇开会,出发费一块钱。火车票来回三毛,剩下的四毛,拿到戏院门西的羊肉汤馆喝三毛钱一碗的羊肉汤,加三碗汤水,泡几个煎饼,热乎乎辣乎乎的,犹若过年。八小队队长陈大良最馋羊肉汤,每逢开会,定备一堆煎饼,不喝五六碗汤水就算亏本儿。

20世纪70年代初,为防不买汤票者白喝汤水,添汤时碗中要有羊肉。大良家日子艰窘,又加极疼媳妇,平日喝汤先是借碗,后是借肉。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买票。腊月天寒,喝汤的人多,一直蹲到了街口,大良到王二面前小声央求:“二弟,借咱一块羊肉,添汤后还你。”王二点头,给他肥肉一块,他放在掰碎的干煎饼上。那管锅头的人以大勺舀汤,呼地倒来,汤水自饼堆横流,点点入地。大良是过日子的人物,张口便接,不料肥肉飘落入口,滑滑溜溜自舌底游入咽部,钻入食管,只留下满口肉香!

大良不胜尴尬:借肉不是什么场面事儿,吞下不还,更不是光棍行为,于是附王二耳边偷语:“二兄弟,对不起,肉叫我吃了……”“以后再还”的话还未说出,那心中不满的王二便故意大声回答:“一块肉,你吃了就是,什么还不还的?”

一街的人都听见这句揶揄之词,所有人都知晓了借肉的故事。一时间,偷笑的,坏笑的,忍不住笑出声的,借机会泄私愤的百笑响成一片。大良脸红一阵,白一阵,又青了一阵,吞气开会去了。

此后的许多回,大良想还这块羊肉,皆未成功。一是王二认为,已出过人家的洋相了,再还回肉来,自己欠账。二是仔细想想,全怨那年月可怜。三是若再现还肉场面,那笑话又有了下文,不值当的。但不管理由有几,大良的面子没能转回。这在“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湖畔人精神理念里,他永远怀有一种自责、内疚和不甘心。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大良不再当队长。儿女们却很争气,购置了一条水泥驳船,往南方运煤。大良跟了一趟船,沿大运河南下,到江苏盐城,发现那里的羊肉比微山湖贱了一半,就趁天寒买回几只,首先送给王二半片。那王二当过六小队的队长,是场面人物,知道这半片羊肉里有骨头,也就问清价钱,如数送来,还说:“哥啊,贱了一多半!”大良发誓绝不收钱,王二的大儿便送来一只猪头,带两只前蹄,仔细算账,价值当在羊肉之上,大良病了半月。

大湖耗水的年月,大片的浅滩露出水面,鲜绿的湖草冲天而起,水荸荠、水花生、藕毛雪、野水葱、竹芽草……全是牲畜的细粮。几户人家养了肉牛,创“鲁西大黄牛”名牌,销往香港。有人养了奶牛,往徐州、枣庄、藤县、济宁销售鲜奶。大良叫儿女出钱,购羊羔儿百只,训细狗二条,当起了牧羊汉。羊肥得流油,俊得赛妞,却一概不卖。待至寒冬枯草连天之时,大良在堤上建起苇骨泥皮的大棚,买来生产队当年用来下粉条、如今闲置的“海锅”,开起了“大肥羊”汤馆。

开业那天,他印好大红请帖,单请当年同去公社开过会的“老伙计”“仝喜”。人们早忘了当年琐事,或隐约记得,也不多虑,因为湖边人一旦发财,都会显摆一番——那捕了大鱼的网船,还在湖中放火鞭呢!于是过节一般,聚向湖堤,与故友故交相会,寻回那时代的情调情味儿。只有王二一人心中有猜疑,借故不去。

大良黑了脸命令儿子:“去磕头恳他!再不来,我拜上门儿!杀人不过头点地,人不可太烧包!”

王二闻了猛讯儿,不敢消停,赶紧赴宴,混进人堆里卖萌。紧接着,那上满五桌的羊肝、羊肺、羊头肉、羊眼、羊舌、羊脑、羊血、羊肠、羊排骨……外加莲酒、菱酒、微山湖酒,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尊湖边人的规矩:不讲道理,先干三杯。长辈令酒三杯,主持人连敬三杯,就有人马步浮动,醉眼迷离。排大良敬酒,他已是云山雾罩,端了酒碗就喊:“兄弟爷儿们,十年了,俺大良白天想羊,夜里想羊,冬天想羊,夏天想羊……”有人答:“你想娘,娘上你姥姥家了!”大良不理,说:“今天盖了羊汤馆儿,咱好梦成真了!我敬大家喜酒,詞儿是,一人喝酒,全家发财。一人喝醉,全家光荣!”在全场哄笑里,大良一个个分敬:“这第一个酒,谁不喝谁喊我个爹!”大家喝着,回骂:“你喊我个爹!”他又喊道:“这第二碗酒,谁不喝我喊谁个爹!”湖村人对称呼敏感,怕乱了纲常。一边欢呼一边又都喝干了!那大良就又喊道:“这第三个酒,凡不喝干的,就喊喝酒人个爹!”

爹不是随便叫的。大家又忍着气喝了。大良更是一滴不剩,抹罢了嘴,又挠罢了头,拍了拍胸脯,又抹眼睛,最后口齿不清地道:“俺大良家……老辈儿没……出过孬种……有一块肉,卡在嗓里,堵在我心里……十年零三个月了……那年,三九冬天……韩镇的……羊汤馆……我……我丢人、现眼啊……”

大良的儿女一齐围了上来,捂住了他的嘴,向大伙说:“兄弟爷儿们,俺爹喝大了,俺当侄儿的替他侍候你们。”说着便连拉带抬地扶着大良出了门儿。

众人一时愣怔了,又一齐想起了那块肉的往事,思虑了一下,觉得这世道、这年月变迁了太多。这人心、天地的变化也实在太大,变得看天看地看人都已百年。于是相互招呼着,一心喝好这酒,维护好这个酒场儿。在悄悄的议论中,一齐夸赞大良这人是条汉子,为人地道——这一股心气窝在肚子里十年,他不结不休,也是古今湖畔人做人的味儿。

偷鸭

汤三半夜小解,听院内有隐约鸭噪,便从窗棂外望,见一黑影匍匐鸭窝前,一准是在偷鸭。汤三心恨,想快过年了,我还指望鸭子贡救命呢,遂摸起一把镐杆,欲加袭击,却忽然记起“逮贼容易放贼难”的警句,何况是打贼?于是对着门缝,大咳了三声。正是快过年的腊月,汤三赶紧点燃准备过年用的那小挂鞭炮,从门缝扔到院内,在火光闪闪里看见那贼拎起鸭子,并趁了群鸭扑翅的升力,噌地上了墙头,嗵地跳到了院外,再无踪影。

汤三是个聪敏人物,一看那人身手,再想某某前科,便知是百步外的邻居四猴儿,心中喟叹:幸亏未抓,倘若伸手,不被掐了爪子才怪!

如此庆幸着,心却生疼:这六只麻鸭是阖家的银行,孩儿们蹚着凉水、热水,从湖中捡来田螺喂养,一天6个青皮大蛋,可卖6毛现钱,灯油炭火,吃油买盐,穿衣穿鞋,甚至是人情来往,全靠她姊妹六个,如今被一网打尽,实在是丢了财神。就这样心痛着,蹲到了村后的路口,心想四猴儿一定会趁早赶集卖鸭。一旦堵得,就随他同去,厮磨一路,再作道理。但是,一连两个时辰,亦未见猴影,不免焦急。

汤三猜猜思思,又像贼一样偷偷摸摸,奔向四猴院墙,自豁口窥望,看见锅屋内有红火闪闪。忽明忽暗中,见一圈儿人手烫鸭拔毛,弄净一只,投入锅中,一连六只,如贵妃入浴,好不惹眼。气恨之中,汤三想到自己的儿女,半年未闻肉腥。黄脸的老婆,扛苇子小产,也只补了一个鸭蛋。前天赶沙沟集卖蛋,见有烧熟的“呱呱鸭”流油喷香,流了一口涎水,仔细算算,好几年没吃过鸭肉了。再一想六岁的小儿,他这辈子还未吃过鸭肉呢!他突然流出了眼泪,赶紧回家,唤起了老婆孩子,径直敲开了四猴的破门,不容分说地冲入灶房。在苇火的照耀下,眼前闪现了一幅惊惶万状的图景:四猴儿两眼眨闪,双手抖颤,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他那比猴儿还瘦的媳妇双手捂脸,倚在墙角;那三个猴崽儿似的娃儿挤坐在柴灰里,皆瞪大猴样的眼睛,最小的一个,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汤三叹了一口气,慢悠悠地道:“兄弟,兄弟媳妇……哥没别的意思,咱两家千年的邻居,都穷。我跟你嫂商量,两家的馋娃儿聚到一块,吃一顿鸭肉。”四猴儿苦了脸,甩了甩两手,仍没话讲。那媳妇儿捂紧脸腮仍未松开。汤三嫂朝一堆孩子说:“娃儿闪开,我烧锅,咱煮肉吃!”

两个大孩儿慌忙滚爬到墙边,最小的娃儿竟然笑起来,抓了娘的腿,咬着舌儿说:“娘、娘,煮肉七(吃)!”

两个男人在门边蹲下来,抽着烟锅。一双女人慢慢偎到了锅边,一同往锅底添柴。四猴媳妇说:“嫂子,俺没脸了……”

汤三的媳妇说:“憨妹妹,别说了,都是穷治的。咱要当那北京的大官儿,还不顿顿煮鸭汤喝?”

四猴的小儿问:“北京吃猪肉吗?”

“吃!”汤嫂说。

“有羊肉吗?”

“有!”汤嫂说。

“有鸭蛋吗?”

这一下汤嫂无语了,想起自家从此没了鸭蛋,眼泪就掉了下来。锅里水已开,香味扑鼻而来。两家的孩子一齐吞咽着口水,一同聚到锅边。汤三说:“兄弟媳妇,你先舀几碗鸭汤,给孩子喝!”鸭汤盛满了,太热。四猴媳妇往汤里泡了煎饼,一人一大碗,娃儿们欢呼起来。汤三儿子碗里漂一块鸭油,小猴崽伸筷子去抢:“我要又(肉),我七(吃)鸭又(肉)!”猴妻打他一掌道:“不懂事呀!”汤嫂话里有话地说:“别打呀!娃儿小,长大就不争了!”汤三掀开锅盖,在汤里又捞了一块肠油,说:“来,小子,都有都有!”

四猴儿会来事儿,对猴崽说:“小子,快过年了,给大爷磕个头,拜个早年!”那孩儿扑通就磕,还伸了小猴爪儿喊:“压岁钱,压岁钱!”

满屋的人笑起来,猴妻又骂儿子:“小孬种……”汤三说:“大爷没钱,再来块鸭油吧!”

小桌搬进锅屋,四猴儿竟拎出一瓶散酒,说:“这是准备看他外老爷的酒,咱兄弟俩先喝!”汤三说:“那咱们两家先过个早年了!”两只碗碰过三次,鸭肉熟了。女人们撕了两只鸭子,孩子们开始抢肉,啃骨頭。猴崽的牙齿锋利,咬开了一只鸭脑壳,滚热的脑浆迸溅向群人,也没人怪。再吃下去,盆中出现一串刚刚成形的胎蛋,像金色的葡萄闪光耀目。汤嫂的眼泪又掉了下来。四猴看见了,忽然惊醒,阻拦二位女人再拆鸭子,说道:“行了行了,兄弟什么也不说了,那鸭子嫂子拿回去,全家过个年吧……兄弟我,咋说呢?自小跟大哥干活,学撑船,学割苇。你吃蚂蚱也给我一条腿。那年你家死了一只生瘟的猪,还给我一副猪大肠呢……唉!我……这人!”那猴崽忽然问道:“还有肠子吗?”汤嫂说:“等有了再给娃儿……”

四猴说:“俺大娃在桥头跳河玩儿,不是三哥捞上来,还吃啥鸭肉?”

汤三说:“那年我上山偷苹果,看山队追到你家,要不是你把我藏进地瓜窖,准揍死我!”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鸭子算个啥?汤嫂又动手,拆第三只鸭子。四猴儿大声喝止:“别拆了别拆了,别光装筐子不看秤!趁火打劫啊?小娃的娘,那筷子是咱儿子,你也得让它歇歇,怎么啃鸭腿像吹口琴似的,来回一拉,就完了!”

喝止归喝止,虽然俩女人都停了筷,但娃儿们还是抢着吃鸭腿。汤三的二儿竟和四猴的大儿玩起了剪子、布、包锤,谁赢了就喝鸭脑子。

汤三的大儿心眼儿多些,悄悄问娘:“咱吃人家的鸭子干啥?”

娘小声说:“鸭是咱的!”

儿子又问:“咱家鸭子为么上他家煮?”

娘说:“咱没有柴禾。”

另三只(准确说是三只半)鸭子已装入瓦盆,由猴妻端了,走在前头。后头挽手巴肩、哩哩啦啦走出一队人马。汤三的怀里又揣入散酒一瓶。临分手时,一群人听见四猴的大儿子对汤三的大儿子说:“老伙计,下回我拿了鸭子上你家煮,剪子布包锤,赢的喝脑子!”

知音

微山湖的两城湾里,有个“特种动物养殖场”,养殖着水獭、野鸭、雁鹅,还有狐狸。因受蒲松龄师爷笔墨的渲染,狐狸的美名颇多。确有一例动心的故事,便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狐恋。

大凡养殖的狐狸,皆为剥皮杀肉所用,结局皆是惨字。因而狐恋的故事,不单凄美,而且可痛。两城养狐分三种:中国狐狸,金黄、火红、花白颜色。除了眼贼、嘴尖以外,小叭狗一样淘气。鱼虾薯粮杂食,很好招待。另一类为俄罗斯狐,多为黑色,眼球黑白分明,说庄重也行,说呆板也行,不苟言笑。然一发脾气,便凶相毕露,不可招惹。俄狐爱食大鱼大肉,若加蔬菜便抓笼嘶叫。那名贵的品种叫芬兰银狐,毛中空,轻柔华丽、洁白如银。银狐长蓝眼,几乎无白。做派矜持、冷漠、清高孤傲,食不厌精,且不愿与异族靠近,一旦饲主猜不透它的心事,便绝食罢宴,漠然抗议。

如此,养殖场长便信守经验与条文,将狐细细分类,勤勤侍弄。但据最新资料提示,剽悍的俄狐如慢慢调理,可与中国狐狸渐渐趋同——不是同化,而是“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的迁就。这也和地理生成的俄罗斯人一样,既属亚洲,又属欧洲,无论欧亚,都有“尚可”的一面。场长怀着好奇心试验了一下,竟真有那么一两对中俄狐狸相恋,生出了洋娃娃般乖巧的崽儿,令场长声名大振。

在好奇心、功利心的驱使下,杨冬把几对俄狐、芬兰银狐也关在一起,梦想生出更奇的娃娃,不想银狐被粗鲁的俄狐惹恼,绝食静坐,不理会鲜鱼、活虾、蟹腿之类的诱惑。恼透时,竟连清水也不尝了。而那不要鼻子的俄狐,依然嬉皮笑脸,偎偎蹭蹭,做白日美梦。及至夜间,则作奸犯科,强暴银狐。正值月黑风高,声若少女的“小芬兰”哭声凄厉,令人胆寒。杨冬心疼这大块的白银,立即分笼,然事情并未完结。

首先是好事未成的俄狐嗷嗷喊叫,抗议场长,呼唤银妹儿。另一端“小芬兰”则惊惊乍乍,食宿难安。最最斯文的那只雌狐,若贞洁的“雪人”静坐笼角,蓝眼盈泪,对鱼虾食水视而不见,似有坐化的决心,令场长心悸。更奇怪的事情接连发生,偏安一隅的国狐也生骚动,嘁嘁喳喳中,有一金黄男狐沙音长歌,双眼紧盯的竟是“雪人”。

那“雪人”凝望歌声生发的地方,望着那融红湖面的落日,静若处子又楚楚动人。当杨冬止金黄男狐不住,金黄男狐声至喑哑时,“雪人”竟也歌唱起来,且是胸音浑厚的美声。懵懂的杨冬这才醒悟,几日来“雪人”凝视的去处,恰是金狐的方位呀!而且,金黄男狐沙音再起时,竟与“雪人”和为了一律,渐行渐远,又有分部的轮唱,还懂和声。哦!太阳从西边升出来了!石头从水里浮起来了!面对这难解的怪事,聪明的杨冬悟道:这是一对知音!音乐是“狐类”共同的语言!同是天涯沦落狐,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她)们要歌唱,要自由了!

杨冬连夜将两笼搬至一起,雄的金狐、雌的银狐,绝好的金银配。但是,二狐却不再齐奏,只以那仿佛人类的双眼互相暖视。嘲笑、嫉笑声发自俄狐居处,粗劣而鄙俗。欢快的噪声源自国狐群里。好事能做好的杨冬领悟了狐仙旨意,忙将“二狐”合关一笼,探秘般退至暗处,用与狐朋相同的眼神,偷看“二狐”如何做戏。

然而,一夜无话。知音们的矜持与高雅,令狐朋脸红。二三日又无故事,令杨冬兴味索然。吟诗诵词的歌唱,只会影响众狐的睡眠。杨冬无奈,只得又将它们分开。

分开的二狐间隔一架国狐、一架俄狐,闪闪晃晃中,互望个影影绰绰,颇有诗意。于是金狐便颂诗歌,沙声沙瓤的西瓜味儿。银狐轻声随和,如仲秋月光阴柔,充满磁力。假若杨冬懂得音乐,就会将金狐之唱比作抒情渔歌,将“雪人”的美声喻如柔板,给众狐无尽的精神愉悦。然而,他那点“狗吃青草学羊(洋)了”的知识,只知狐唱消耗精力、体力,影响了狐类的睡眠。他大声呵斥金狐,无果。脏话羞辱银狐,无效。而动手揍男狐之时,竟引发了众狐的起哄,弄不清是叫好还是抗议。

世上就有永远弄不清的事,何况狐类?杨冬做了个口罩捂住金狐的口,十分好使。不料那同笼的内奸偷偷帮其解脱,真是猎手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狐狸。于是单独禁闭,令男狐无计可施。但芬兰小姐的柔板却忽然变成尖叫。继而所有的银狐、金狐、火狐、黑狐都恶叫起来。无奈中杨冬捉住“小芬兰”也戴上口罩,再对众狐明确警告,如再捣乱,全体封口!

狐场一片寂静,杨冬想起了京戏《智取威虎山》中的道白:“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啊!”

然而,于无声处爆响了惊雷:第二日晨起为银狐喂食,杨冬发现“小芬兰”胸前流血。银亮的一块毛皮,像是被刀剝离,露出了鲜红的嫩肉。惊异中再想细究,竟眼见“小芬兰”斯文地蜷缩了银爪,捉住破皮又一次撕扯:在咝咝的扯裂声中,崭新的创口血花迸溅,染红了银亮的皮毛。杨冬真正地心痛欲裂,也真正被活活吓傻了:千元一只的银狐种子,养成领皮价值上万!而且,而且这智勇的狐类,竟有此超人的胆气豪气,与他决高下吗?

他想起时下的一句套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堂堂的微山湖汉子,难道还不如小小的女狐有方?他拿起钢锯,截一节塑料管儿,套住“小芬兰”的胸腹,再疯再野的她,也只挠得水管吱吱作响。第二日早上,俩眼发花的杨冬惊见,“小芬兰”的管子又被帮凶解脱了,胸腹的接口被完全抓开,肚肠流出一片,狐身早已僵硬,只一双蓝眼如冰莹透。

事实证明:人要比狐狸、野狼、老虎、毒蛇残忍。心痛又赌气的杨冬当着众狐的面儿,听着众狐的尖叫,嚓拉拉剥下了银狐的毛皮,着急地将其熟软熨平,缝制在自己的小袄领上,开始向一只只的黑、白、金、银、花狐示警、示威!

所有的狐狸都在颤抖,剽悍的俄狐也哇哇怪叫,似在讨饶。高贵的银狐紧闭了双眼,不再饮食。一片静寂的国狐那边,仍戴着口罩的金狐却一动不动。他以为它已经死了,便打开笼盖,想拿起它当众剥皮。那金狐却突然蹿跳,双爪抓挠着他的头脸、脖颈,锋利的牙齿咬住了银狐皮的一端,嗤嗤有声地将它撕扯开来,又悬坠杨冬背后,发出病人样的咳声、喘吁声,吊挂、撞荡、踢蹬、摇拽,终于卷裹着狐皮摔跌于地时,便像传说中的狐仙驾起一片白云,飞过了大湖的堤顶。

几年后,在浩瀚的苇荡里,有渔人看见金狐在舞唱,身上顶裹着那条银狐皮领儿……

傻俊角

“傻俊角,我的哥,妹妹藏你心窝窝……”古戏里美女这样唱美男。郗山村的徐山长得真俊,不单额广鼻挺、浓眉大眼,还皮肤白净,身材高挑,宽肩窄臂。1950年代,他到沙沟街赶会,被一位美女教师看中,托人求嫁,只要求徐山“倒插门儿”,随她住娘家。徐山年方二十,却认老理:“倒插门儿还算男人?”一刀剜却了心头爱肉,绝不结缘。俊女子说:“傻哥哥呀!俺可是干部呀!都什么年代了?你不娶我,我就死!”徐山说:“你要想不开,我就先死给你看!”女教师闻此,痛哭一场,赶紧另寻嫁了个男干部。

十六岁的姨妹得知此讯,当天来到姨家,说:“姨呀,若待俺哥被人抢走,倒不如我俩定亲。甥女儿侍候姨娘,总比外人贴心!”

徐山娘爱听这话,瓷娃娃一般的外甥女儿,温柔美丽,听话乖巧。年年来姨家串门,恋着不愿离开。湖畔上有“姨娘亲,辈辈亲”的说道,徐山一听,拍手称快,觉得是青梅竹马,天作之合。洞房花烛之日,别家人像看好戏,艳羡不尽。

婚后一年,生一男儿,如父母美白可爱。但头勾,手抖,目光呆滞。到徐州的大医院一看,诊断为脑瘫。于是又生一漂亮小子,症状如兄。再生三子,竟是一致。

如此,徐山两口的日子就从董永、七仙女降到了倒霉夫妻地位,三十不到的俊媳妇,竟然花白了头发。国家医疗队对湖区普查,诊断:近亲结婚所致,不要再生孩子。徐山骂村干部道:“坏种,把我的家丑报到中央,这家人还能活吗?”

村干部答:“孩子的病要治,还要成长、生活啊!”

徐山答:“俺憨儿有憨福,庙上的泥胎住瓦屋呢!只要会吃会喝,就不叫憨!”

事实的发展是,孩子虽会吃会喝,仨娃儿十七大八之后,无劳动能力,竟吃不上饭了!微山湖连年洪灾,上级评发救济,他家救济最高。张榜公布后,徐山疯了:肩扛切草的铡刀,围村子骂了一圈——骂村人“墙倒一溜歪”,一齐小看他徐家,说有谁见过没饭吃活着的娃娃?说我穷?徐家的俊儿子,光着屁股也比你穿干部装的人物体面。那该发穷户儿的救济钱粮,谁送我家,我砍死谁!我老辈儿都混得比你们体面!

从此无人敢送。于是他带着娃儿,白天下湖捞鱼摸虾,夜晚打草割苇。那年春,他亲手盖起的五间草屋,未用一根竹木,全用苇草。未用一砖一瓦,全用泥坯。泥坯是一家老小一块块脱成,仨娃儿扑伏泥地、和泥脱坯的情景,无人忍看,无敢传说。一家人吃湖中苲草,吃粗劣的粮食。他和妻亲教仨儿识字,打算盘,还教了唱歌……

后来,仨儿子先后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肌肉萎缩。一个个死去。不久,妻子愁病而死,他亲手一个个殓入自己浇铸出的水泥棺材里,按辈分、长幼埋葬,在坟地陪睡一年。

到了1970年代,徐山不过五十岁,但须发皆白,瘦骨嶙峋,满面沟壑,牙齿掉光,手脚上的老茧,像贴了厚层的猪皮。他每天扛一杆铁锨,撅着一只盛了汤饭的瓦罐,下微山湖挖藕,每日五更前到沙沟集卖掉,经年一律。终有一日,邻人见他一连数日不归家门,空无一物的房内又难有线索。公安局最后的判断是,他掉入了溏稀泥浆的藕塘。这些深塘满盛稀泥,满布湖湾,一旦有人陷入,无法自拔。若逢夏日,干渴闷热,密生的苇荷又将呼救的声音消解,人陷进泥底,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家人的命运太过凄惨,村人自发地集结,蹚水跋泥,寻找多日。四围八乡纷纷传说他家的悲剧。设在县城里的一个慈善机构却突然报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个形象酷似、名也叫徐山的年迈湖人在1966年唐山地震后捐献了二百块钱,因这在当时是特大数额,一群人不厌其烦地好生追问钱的来由,他发了冲天大火,道:“问什么问?穷人的钱不管花吗?我这钱一不是偷的,二不是私印!我徐山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家住郗山九队,钱是我流血流汗、下湖挖藕挣来的!我捐给唐山和我一样的倒霉鬼。要,就收下,不要就散熊!”

“散熊”是湖边人的一句粗话,是“拉倒”或者“算了”的意思。但是,乡邻百里,并未让他的故事“拉倒”或“算了”,我当个有良心的文人,当然要记上一笔,加入《琐事》。

三八二十三

微山湖东畔,有条小河,叫水羊河。按湖人的称谓,公羊叫羯子,母羊叫水羊。水羊温柔,洁净,歌声朗亮,模样鲜亮,清亮的小河以其冠名,再妥帖不过。河上有一石桥,桥两端各有几株垂柳,再婀娜不过。桥南柳下,支一豆腐摊儿。卖豆腐的女子,名叫水妹儿,看那如豆腐粉嫩的脸儿,如柳丝飘柔的长发,如河水流淌的话声,真是个水做的妹儿,再迷人不过。水妹儿会唱豆腐歌谣,有江南姥姥的蛮音儿:

咕噜噜,咕噜噜

推起石磨磨豆腐

价钱小,营养足

吃肉莫如吃豆腐……

可人的小水羊模样,再以小水羊的奶音唱歌,早把人唱出馋虫。银刀儿嚓嚓响起,银块儿一方方打去,随着嬉笑,到各家油锅里镶金边儿。一支完整的曲儿,从序奏到尾声,美妙无比。但是,杂音来自桥北的柳下,随着一口憨粗的歌儿起,柳荫里又支起一方豆腐摊儿。一个脸黑得油亮、牙白得出奇的憨壮小子,敲响了豆腐刀儿:

钢刀打,油锅煎

煎得个豆腐镶金边

吃到个嘴里喷喷鲜

不买豆腐真是憨……

憨小子唱人憨,反讽的意味深长。下田收工的人们围拢过来,逗他多唱几支憨歌,这憨牛儿随口又唱:

十七十八月黑头

黑两口儿打黑豆

一场黑豆没打完

黑妮儿养出个黑丫头

黑丫头长大磨豆豆……

“唱完黑,再唱个憨的!”好事者逗他,他随机应道:“俺再憨,也知道三八二十三……”奸狡人接腔:“八毛钱一斤的豆腐,我买三斤,正好三八二十三!”

那憨牛也不搭话,随手打了豆腐,收两块三毛现钱。贪便宜者随上了,一人买了三斤,皆是三八二十三的算术。从众者更多,两板儿豆腐竟在片刻卖完。如此接连几日,竟叫憨牛抢了风头。

桥南的水妹儿绝不服气,她的花枝招展、温口善面连同迷人的歌谣,仍是制胜的法宝,她不需降格以求,降价而售。她心中所要维护的,不仅仅是一毛八分的小钱,身份与牌价不容侵犯:

哥哥嫂嫂享口福

真金买得银豆腐

嫂子吃了长嫩肉哟

哥哥吃了长筋骨……

还有更妙的笑话,不卑不亢,不荤不素,不是卖两个豆腐使完的本事!但是,那黑黑的憨牛能与她比肩,水妹儿心中的委屈说不出来。终于有一天,傍晚的太阳把憨牛的影子抛到桥南的时候,水妹儿阴阳怪气地骂街了:

大路朝天各半边

何必挤在窄桥前

街前巷后人如潮

公平交易是祖傳……

憨牛愣在那里,周边又绝无人影儿,水妹又唱:

男人做事要阳刚

亲兄亲弟明算账

你不单数学不“瓦解”

算术也不像个样

太阳很红,憨牛的脸也映成那般模样。娃儿那般地踟蹰着,没鼻子没脸地蹭过桥南。然而,她像霞光般明亮看不清的脸儿,却在瞬间里转向东南。那掐着腰的双肘,像粉嫩的莲藕儿。他无端地羞愧着,却确实说不清,为什么会挤到桥头卖豆腐。但是,这三八二十三的糊涂账,绝不是为抢生意!

他突然唱起了奶奶或姥姥教会的歌儿,憨声牛气,似和水妹或自己的命运赌气:

乡亲邻里处千年

屋搭山来地连边

鱼肉炖烂不出锅呀

糊涂账还要算万年……

在这样的一刻里,水妹儿似得到了神示,能看见晚霞里有仙子跳舞,能感觉到作歌、唱歌者都是圣贤。嗨!这么大的个人儿,不是读过《论语》里“德不孤、必有邻”嘛,不是知道数学里也有个模糊概念嘛!她朝憨牛轻笑了一下,那憨牛也就恣上了天,说出了一大段他本来说不出的话。

在他只顾说话的时刻,她偷偷审视着这个对手,发现他的牙齿洁净闪亮,小胡子粗黑茁壮,他的嗓音温厚磁性,而那双黑多白少的亮眼,发出的是鱼鹰眼才有的光芒。他站在地上,像一棵生根的槐树,白白的衬衣仿佛飘出槐花的清香……后来,水妹的豆腐摊儿与他合到了一起。再后来,她竟然发现,他能悟透人间的好多事儿,包括那些貌似神秘的说不出、理不清、算不准、也不需算准的女人的那些三八二十三的事儿。

坠胡瞎郎

拉坠胡的人是个瞎子,姓胡,居郗山村西,人称胡瞎(湖虾)或瞎大哥,全不在乎。瞎郎原是极聪明的少年,因吃多了中药致毒。眼残后立志学琴,以求生路。

教琴的是一算命先生,算就他必有大福艳福,劝他好生学琴。他手指磨成了光片片,又包了厚厚老茧,日夜用功,四十多还孤自一人。

乡间有“秃儿能、瞎子俊”的说道。看几个秃兄,果然是呼风唤雨,各显神通。胡某是睁眼瞎,浓眉大眼,睫毛黑长,高额阔嘴,出口成章,过闻成诵。他拉唱的《封神榜》因人物是湖村人先祖,故家喻户晓。自编的《微山湖游击队》,更是有据有典,歌有神韵,琴若天籁。众人云:“这瞎儿若能复明,是曲艺界的明星!”听他歌唱腔韵,刚中有柔,嘹中有亮。情致高时,插科打诨,诙谐不尽。那文词也不知是从他胡家还是从姥姥家遗传来的,土洋夹杂,雅俗相谐,还常借面前人物为题,指鹿为马,比狗骂鸡。

乐典中,对什么乐音最美的答词是——接近于人声。坠琴大概是最接近暖男声腔“让丝弦说话”的乐器,那胡某拉琴,极端庄坐定,昂首挺胸,闭口张目,踩踏脚梆,调准琴弦,先来一段音乐锣鼓:指头自琴头始,直滑至第五把位的琴筒,奏清脆小锣嘎音。又一捋提上,奏大锣鸣响,反反复复为开场锣鼓。约半支烟工夫,坠琴又口吐人言,以湖畔音调发问:“兄弟爷儿们喝完汤了?”

麦场上的老少答:“喝完了!”爱占便宜的狗拉答:“喝完了大虾(瞎)!”那坠琴赶口追问:“狗拉的姨来了没?”众人答:“他姨在山里呢,他娘来了!”

坠琴叹息一声,十分遗憾,十分逼真。狗拉娘在极远处骂道:“唱吧你个短命鬼!”

瞎郎也就拉开过门,先唱个“小偏儿”。“小偏儿”是随口编的,谁家娶媳妇,是贺喜偏儿;谁家添娃了,是祝福偏儿;谁家死了人,他拉出女子哭腔,呜呜咽咽,把人拉哭。那一日开场唱道:

“山上有石头,河里有泥鳅。一百个老娘们挺着二百个馍馍头。俺唱书的也要有由头。”再问狗拉姨侄儿:“你二姨到底来了没有?”

没人搭腔,他便唱“偏儿”:

正月初一头一天

过了初二是初三

初四初五没话拉

初六晨,狗拉的二姨到郗山……

狗拉的娘在近处骂道:“嚼舌头的短命鬼,俺不看了!”众人纷纷挽留:“别走别走,拿菜出来。”狗拉娘并不真走,只躲入草垛后头,听他的正篇儿。懂音响的瞎郎,选在大仓库前做活儿,那飘荡的回音,彰显了十支麦克风的效果。他唱到《微山湖游击队》中妻子劝郎一节,妻唱道:

你去当汉奸

人人都骂咱

狗屎猫尿都拉到咱门前……

男唱:

俺去当汉奸

为的吃和穿

咱不种麦子吃呀吃白面

妻唱:

麻油没香气儿

蜂蜜味不甜

你忘了祖宗不呀不要脸

鬼子杀你叔

你姑被强奸

我要再遭殃

你心烦不烦

……

还有一大段劝词,那汉奸最后的唱腔答道:

俺妻把俺劝

句句是实言

俺想起了祖宗想起了脸

从此再不当汉奸……

那一晚瞎郎收了不少烟酒。狗拉帮他拿着,顺便揣了两盒“微山湖”烟。瞎郎道:“姨侄儿,那天我和你爹下棋,你爹剩了一個士,我剩了一个象,你爹就士(是)我,我就象(像)你爹,白忙活半天!”

狗拉半天才悟出有诈,反口骂道:“你爹是我,我像你爹!”

瞎子说:“天上掉个小火炭,掉你头上烧谁的蛋儿?”

狗拉说:“烧你的。”想了一下又说:“烧我的。”

瞎郎大笑,又说道:“我有个笔名,你知道吗?”

“不知道。”

瞎郎说:“随我姥爷的姓,姓伊,叫福。”

狗拉随口念道:“伊福、伊福!”却正步了“姨夫”的谐音。

狗拉又知吃亏,嘟囔道:“和大虾说话,光折本儿。”

大虾却换了正色,悄声问:“你姨到底来了没有?”

狗拉愣了一下,说:“没来……”

瞎郎说:“来了,我闻着她的味儿了!”

狗拉激灵了一下,说:“把你能的!你是狗?”

瞎郎认真地道:“真闻着了……你娘领着她,给我送馍,我摸了她的手,好像没有骨头……”

狗拉回骂:“你姨才没骨头!”

瞎郎叹口气,摸一盒烟赏他,认真地问:“你说说,你姨的脸是不是像煮熟的鸡蛋,剥了一层硬皮,再剥了软皮,又在胭脂盒里打了个滚儿?”

狗拉迟疑了一下,说:“你真会胡侃!”

“瞎子都会算命,你姨那天来,搽得是‘微山湖’牌的蛤蚌油,用的是徐州‘九里山’牌牙膏,穿的高跟黑皮鞋,对吗?”

狗拉不由得击掌:“叫你一屁呼准了!你真会算卦?”

瞎郎呆愣一阵说:“叔今年四十五了,属龙,你姨三十七,属鼠。龙配鼠,日当午!最佳配偶。她和你负心的姨父离婚三年,等的就是叔……”

狗拉回骂道:“你姨等我四年哩!”说罢抢了一瓶菱米酒就逃。一出门竟撞上娘和二姨,二人刚刚偷听了瞎郎的浑话。令狗拉不解的是,姨竟流下了眼泪。

一年后的夏天,狗拉称瞎郎“姨父”的口吻,已很甜软。那浑身“大宝”“霞飞”香味的二姨,和着漂亮瞎郎的琴声演唱的“坠子”,更是勾人魂魄。后来,夫妻俩的艺名称誉湖畔,果然是日在当午的景象。

偷瓜

微山湖人把講故事叫作“拉呱儿”。“瓜呱儿”是一个偷瓜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夏夜。

月牙儿未出的时辰,老队长昭成把社员集合在打麦场上,说:“兄弟爷们儿,今晚去谢庄偷瓜!”

场上人就群情激昂地答道:“没有孬种!涝泉地的棒子年年都叫谢庄人偷光,该偷他一回了!”

队伍轻捷地出发,肩上的小布袋随风飘摆。三里外的小谢庄后,正有一列火车轰轰驶过,令这些男人们的心中有野草发芽、野火燎烧。一眨眼的工夫,队伍便蹚过了大片的豆地、玉米地,瓜地的香味从壕沟那边飘飞过来,直入心脾。馋瓜的伙计们知道:甜的是脆瓜、西瓜、蜜瓜;香的是面瓜、香瓜、白兰瓜。湖滩的沙板地,脆瓜有雪色的嫩肉;西瓜有火红的瓤儿;面瓜有粗糙的颗粒,像砂糖拌了板栗面;白皮青瓤的香瓜,香汁会满口迸溅……

队伍在沟底集合,队长指指瓜庵说:“看瓜的老谢贼胆,扒火车掀过鬼子的洋布,会玩猎枪,去两个利索的堵住庵门儿!”

长腿的昭夸说:“交给我吧!这老家伙敢动,我拧他秃头当夜壶!”

队伍突入瓜地,瓜庵里却无人影。众人放下心来,顺藤摸瓜。按按瓜腚门儿,微微弹颤的便是透熟。有闲心者以食指弹瓜,音空声闷的,保证甜熟。又有人窃窃对话了:“摘到脆瓜了吗?”“早知道拿一个大袋!”忽一人大声道:“兄弟爷儿们,别碰掉瓜花,要找脆瓜上东南,东南的脆瓜个个甜!”言语间打亮手电,正是看瓜的老谢,头似香瓜光亮,却并无猎枪在手。

众人一惊,不知如何是好。那老谢又道:“下大雨烂甜瓜,牛毛雨烂西瓜,不紧不慢烂脆瓜。昨天刚下了中雨,那西瓜洗得清亮,摘西瓜吧!”

昭夸问:“香瓜能摘吗?”

老谢说:“今年雨多,香瓜不香。”

昭夸又问:“脆瓜好吗?”

老谢说:“糖茶兑了水,白白诓人嘴,雨地的脆瓜无味儿!张庄的脆瓜地高,脆得像梨儿!”

昭成说:“听老谢的只许摘西瓜,别糟蹋别的!”

那老谢探探秃头问:“你可是昭成弟?”

昭成说:“是我,二哥!”

老谢哈哈大笑说:“兄弟你吃瓜还亲自动手吗,我叫你侄拉一车送去,撑不死你!”

昭夸说:“说的比唱的好听,又不是偷棒子,用大车拉!”

老谢辩道:“偷棒子是装作薅草,掰几个藏在草杈里。自觉和兄弟爷儿们近乎,不能算偷。”

昭成说:“今儿我们也不算!”

老谢说:“对呀!生瓜梨枣,见了就咬。那年我偷洋布藏进你家,还分给你两匹呢!”

昭成说:“还有一双大头皮鞋!1958年深翻土地还穿呢!”

老谢大笑说:“这几年秋粮接不下来,张庄人偷我们的大麦,俺庄偷您的棒子接口,我老谢要说声谢谢了!”

昭成接腔说:“那算啥啊……哪村不互相偷?玩儿似的!”

众人也说:“一家人嘛,偷着玩呗!”

那老谢越发大方地道:“小谢庄的支书是俺侄儿,天明套一辆大车,给兄弟爷儿们送瓜去!”

昭成说:“涝泉地的棒子给谢庄了!大家可同意?”

大伙儿群情激昂道:“同意!以后不用偷了!”

昭成说:“那瓜就不用背了,叫你大爷的车拉着!”

于是地头放了大堆的瓜,大家拍拍手走散。老谢忽将秃头伸向昭成耳边,偷声儿说道:“兄弟慢走一步,俺三妮在你庄谈了个对象,男孩儿叫昭夸,他可好?”昭成看见昭夸正甩开长腿跳过壕沟,也就夸道:“小老虎一样!粗胳膊长腿的,要掀洋布比你利索!”

“刚才跳过大壕的是吗?”老谢问。

昭成夸他道:“二哥好眼力!”

老谢问:“孩儿有本事吗?”

昭成说:“有!有心眼儿,能说会道,说句俗语,饿死燕子也饿不着他!”

老谢就狡黠地急问:“那个要拧我秃头,要夺猎枪的是他吗?”

昭成大笑了说:“对呀!你真是洋狗耳朵,堵住瓜庵门的大个儿就是!”

老谢拍了手道:“那好,那好!有种,不是个窝囊废!”

昭成说:“要生在那年头,也是扒火车打鬼子的料儿!”

“啥年月都行啊!有好心眼儿,敢拿敢摸,就饿不死老婆娃儿!”老谢似乎很放心。

兄弟俩也笑得咳嗽,又拉了一阵谁的心眼太死,一家人饿倒的惨事儿,唏嘘不已。

吸了半夜老谢的烟,昭成坐着拉瓜的车回家。到春节,昭夸果然娶了老谢家的三妮。小两口心眼活泛,日子过得沉实。乡邻们拉呱儿,都夸老谢有眼力,有主见,择得了好女婿。

责任编辑 任艳苓

邮箱:sdwxryl@163.com


上一篇 边长久《边长久的诗(组诗)》   下一篇 邵火焰《不死药》
随机推荐文章
·最好的礼物
·再读《围城》
·一路上,你依然牵着我的手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因为有你,所以我不需要勇敢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珍惜一个懂你的人
·都是寂寞在撒谎
·不离不弃,相守一生
·有你的相伴,此生无悔
·在纸的一端,飘舞成花
·主动的女孩不会被珍惜的
·走在记忆的经纬处
·倒不尽的苦愁,说不尽的情思
·人生是一场秀
·回忆是,一行行下落的风景
·远方的你,是我生命的原乡
·倒看四大名著
·有你,真好
·岁月的手,时光的刀
·怀旧就是物是人非
·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
·为你等待,默默静守一个未知的归期
·将思念刻地这么深这么长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