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王恽《游华不注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9-20 13:38:31 阅读:5

王恽:游华不注记

王恽

济南山水可游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为之冠。余到官八月,湖光山色,朝夕与对,于庭户几席间,若无所睹,心有所不在焉。然每以历居卑湿为念。或有云堰头者,乃自昔潨引诸泉入大清河之峻口也。一锸之力,不崇朝可彻而陆之,常欲一往而未遑也。冷灶节得暇且宽,宪使耶律君邀余暨签书杜君为兹山游,且寻堰头之盟诺焉。

逮十有一日,遂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会波楼下,出水门,入废齐漕渠,所谓小清河者是也。泛滟东行约里余,运肘而北,水渐瀰漫,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为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真画帧也。于是绿萍荡浆,白鸟前导,北望长吟,华之风烟胜赏尽在吾目中矣。是日也,天朗气淑,清风徐来,水平不波,鸣丝歌板,响动林谷,举酒相属,开口而噱。

少顷,扶腋登岸,相与步入华阳道观。主人方布几延宾,仆以疾作遽还,二君为愀然也。至于罔获连云绝顶,追谪仙之逸驾,叫苍梧之暮云,富览江山以尽游观之美,特闲适余事。初不讶其从违,正恐山灵独回俗驾,造物者有所靳耳。

既归,伏卧舟中怦怦焉,如宿酲在怀,殊伊郁也。但闻两舷间风水之声,自宫自商,拍拍盈耳。殆魏献子之歌钟,石钟山之水乐也。

且念华峰之胜乐在近郊,因以步里计之,自历亭北至华阳院下二十里而远,由水门抵黄台北渚,十八里而近。以苇汀渔箔,周折湾溆,从城东北阿至舣舟山家,盖且十曲矣。

时至元甲申清明前一日也,谨记。

华不注山,在山东济南市东北。春秋时,晋鲁联军,曾“三周华不注”,大败齐军,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它虽不以险峻闻名,但风景奇秀,为济南郊区的名胜。作者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次年游览此山,写了这篇游记。这次游华不注山,因作者忽然“疾作”,未登绝顶,因而没有能对顶峰的景色作具体描绘,不免遗憾。但他描写了来去途中的湖光山色及其感受,仍然能使我们感受到山水之美,游观之乐。

游记的首段,交代游山始末。首句“济南山水可游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为之冠。”开门见山,点出题目,说明华不注山在济南山水中的突出地位,为游山作渲染,也使读者对之产生最佳印象。下文接着转述自己到官八月,日与湖光山色相对,因“心有所不在”,故“若无所睹”。然后笔锋一转,写常感久居低湿之处的不快,听说“堰头”是汇合诸泉入大清河之口,为华不注山所在地,于是便“常欲一往”。“一锸之力,不崇朝可彻而陆之”,游华不注山就如挖一锹土之易,不用一个早晨就可走遍。这就更促动游兴,因而在寒食节应“宪使耶律君”之邀,和“签书杜君”同往,实现游华峰堰头之诺。这一段叙游兴之生,文笔委婉,对突出主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品的次段,直述游山事。这一段分三层描写。先概括介绍去途路线,即“自历下亭登舟”至小清河的行程。次写小清河舟行所见景色,随着水面的开阔,但见稻田莲池、水村渔舍错落点缀在云烟之中,景色幽美,宛如画图。后写舟中饮宴之乐。此日天气晴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令人心情舒畅。同游友朋弹琴击板歌唱,举杯劝酒,发出欢乐的笑声。这三层描述,一气呵成,颇见组织之工,行文之妙,使人领略到华峰游观之乐。

第三段转叙作者“疾作”回舟之事。先述登岸入华阳道观,“主人方布几延宾”,而作者却忽感不舒,“以疾作遽还”;接着以遗憾的心情叙说未能登上顶峰,寻访李白遗迹,饱览江山之美,感叹大自然的吝惜。这一段在叙事的基础上产生感慨,惋惜未登“连云绝顶”与“造物者有所靳”,从反面激发读者的游兴,另是一种笔法。

游记的第四段写归途的心境。本来因“疾作”“伏卧舟中怦怦焉,如宿酲在怀”,心情悒郁不快。但舟行时闻两舷间的风水之声,顿然感受到另有一种“歌钟”、“水乐”之趣。文字虽很短,但写情绪的变化,使人认识山水之美可移情悦性,因而促进游观兴趣的产生。

全文末段补叙行程与时日。即自出发地点历亭至终点华阳院的水行里程,及沿河“周折湾溆近“十曲”的特点。最后点明游华不注山的年代与时日。以上作为文章的结束,与第二段相照应,同时具有补充的作用。

这篇散文结构完整、文笔委婉。从游记的角度看,叙述清楚,交代具体,有助于读者了解华峰山水的地理方位及行程情况。如记述水行路线,自历下亭登舟,穿大明湖,经会波楼,出水门,入小清河。末段叙述始终里程,“自历亭北至华阳院下二十里而远,由水门抵黄台北渚十八里而近”等,使读者一目了然,甚至可借以导游。游记写景生动而富于感情,也增加了人们阅读的情趣。如描绘小清河的广阔水域,“稻畦莲塘、水村渔舍,间错烟际”,对它发出“真画帧也”的赞美;描写舟行远眺,“绿萍荡桨,白鸟前导,北望长吟”,产生“华之风烟胜赏,尽在吾目中”的喜悦;在归途闻风水之声,“自宫至商,拍拍盈耳”,把它想象成“魏献子之歌钟,石钟山之水乐”。这些描写富于感情,比之单纯的写景文字又胜一筹。它既使我们欣赏到华不注的山水之美,在写作上也不无借鉴之处。


上一篇 峻青《秋色赋》抒情散文鉴赏   下一篇 鲍照《芜城赋》抒情散文鉴赏
随机推荐文章
·落叶,是你日记的书签
·最爱晚风里,走一路晚霞相应
·真正性感的姑娘
·寂寞长夜谁还在沉醉
·总会为一段情感而困惑
·与君长相厮守,尽忘尘世浮华
·那一年,岁月不再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月相思,向人间
·红尘如梦,情已渐渐飘零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余生很长,你一定要来
·今生与你蒂并莲,何事秋风悲画扇
·其实,我曾想和你唯美到老
·红尘三千丈,悲欢古今同
·生活有了一份味道
·将一颗念你的心如初依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
·假如生命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
·无法解释的青春
·指缝太宽,时光太细
·我们总在仰望别人的幸
·告别青春,我学会了努力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