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唐宋八大家·小石城山记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2-23 10:21:40 阅读:5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77]。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178]。其旁,出堡坞[179],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80],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181],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182]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183],而列是夷狄[18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因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185]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177]垠:边际。

[178]睥睨:城上的矮墙。

[179]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180]堡坞:小城。

[181]箭:小竹子。

[182]数:密。

[183]偃:俯。

[184]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185]中州:中原地带。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神灵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神灵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神灵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神灵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解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城西北。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小石山城记》文章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也往往借景抒情,以抒发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上一篇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抒情散文鉴   下一篇 唐宋八大家《苏轼·三槐堂铭并叙》
随机推荐文章
·我把思念系在桃花的枝头
·人间四月,浅忆絮语
·花开终须落,人生梦一场
·“感谢自己”,因为你乐于付出
·静待花开有声,让心中溢满美好
·你为我寻常,我为你浅芳
·我愿与时光作陪
·豆蔻在指上生花
·心若静,风奈何
·浅浅爱,缓缓归
·月上柳稍,人约黄昏
·成年人的世界
·思念到极致是心疼
·谁的青春不迷茫
·生活,自是从容
·不负光阴,不负来时路
·怀念不止,感叹不息
·跌宕起伏的一生,回眸只是云淡风轻
·在梦伊始的地方,让我的生命去等候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那铭记于心中的血红色
·奶奶给我的爱
·在岁月的年轮里
·只愿岁月安好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