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20-5-7 9:11:08 阅读:5

作者: 王道清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薛涛

《月》这首五言绝句,玲珑睿智,隽永深长。首句用“钩”摹状新月和残月的形态。次句活用汉代班婕好《怨歌行》中“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之典,状写十五(农历)的圆月。这里的“魄”和“团扇”两个意象,构成了形体上的鲜明对比。三、四句说“初月”(细影)与“满月”(圆质)这对审美客体对于亲人、友人或恋人来说,不能同地、同时观赏,暗蕴别离、相思之苦。明代诗人、评论家钟惺称之“细语幽响,故故向人,而含吐不欲自尽”。(《名媛诗归》)“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的深层意思是说,同样的“细影”,同样的“圆质”,由于审美主体——观赏者所处的地域不同,而得到的观赏客体意象会迥然不同:若在大地的东面看到的是“细影”(初月),那么,在大地的西面看到的则是“圆质”(满月)了。反之,亦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莫非从中得到了某种启迪?用“相对”的观点审视世界,这正是女诗人薛涛的思想豁达、超脱的可贵之处。

这首五绝中的“月”是“客体”,“诗人”、“亲人”、“友人”或“恋人”是审美“主体”。这里的诗人、亲人、友人或恋人因为不在同一时空中观赏月的圆缺,自然每每产生出某种离情别绪,欲说还止,正所谓“含吐不欲自尽”。这种“以吞为吐”,含而不露的抒情方式,其艺术效果较之直白的抒情,其意绪显得更蕴藉,更深长。


上一篇 《先秦散文·战国策·中射士论不死   下一篇 [清]袁枚《卖蒜叟》原文与注释
随机推荐文章
·每个人都会错过一些不想错过的人
·来生我会为你飘渺出尘
·关于生活的遗憾
·醉后世界好美好美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
·当你离去的时候
·如果没有遇到你
·想你的时候
·你连那一份仅有的记忆也放弃
·孤独,在日复一日中煎熬
·和孤独作伴
·如果没有你
·肠断,恨夜短
·总有那么一丝微凉
·今夜,就让我在孤独中老去
·明明很想哭,却还在笑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我学会了在梦中找你
·大雨啊,请让我忘了你
·明明先放手的是我
·缘的尽头,花已凋零
·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情深似海不抵现实的苍白
·这一刻,我斟泪为酒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