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20-5-7 9:11:08 阅读:3

作者: 王道清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薛涛

《月》这首五言绝句,玲珑睿智,隽永深长。首句用“钩”摹状新月和残月的形态。次句活用汉代班婕好《怨歌行》中“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之典,状写十五(农历)的圆月。这里的“魄”和“团扇”两个意象,构成了形体上的鲜明对比。三、四句说“初月”(细影)与“满月”(圆质)这对审美客体对于亲人、友人或恋人来说,不能同地、同时观赏,暗蕴别离、相思之苦。明代诗人、评论家钟惺称之“细语幽响,故故向人,而含吐不欲自尽”。(《名媛诗归》)“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的深层意思是说,同样的“细影”,同样的“圆质”,由于审美主体——观赏者所处的地域不同,而得到的观赏客体意象会迥然不同:若在大地的东面看到的是“细影”(初月),那么,在大地的西面看到的则是“圆质”(满月)了。反之,亦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莫非从中得到了某种启迪?用“相对”的观点审视世界,这正是女诗人薛涛的思想豁达、超脱的可贵之处。

这首五绝中的“月”是“客体”,“诗人”、“亲人”、“友人”或“恋人”是审美“主体”。这里的诗人、亲人、友人或恋人因为不在同一时空中观赏月的圆缺,自然每每产生出某种离情别绪,欲说还止,正所谓“含吐不欲自尽”。这种“以吞为吐”,含而不露的抒情方式,其艺术效果较之直白的抒情,其意绪显得更蕴藉,更深长。


上一篇 《先秦散文·战国策·中射士论不死   下一篇 [清]袁枚《卖蒜叟》原文与注释
随机推荐文章
·如果你努力发现美好,世界便一切美
·做一个平常的烟火女子
·寂静安然,默默清欢
·时光荏苒,是谁与谁的流年
·红尘纷繁,静默初心
·岁月是酸甜苦辣的日子
·红尘醉。笑看风烟过往
·女子的温良、柔美
·让诗人的笔,婉约一缕相思
·等一夜春风来,化作片片梨花
·如风般纯洁的灵魂
·浅夏微热,岁月静好
·人世间最美的梨花
·苦楝花开的日子,你可安好
·花菲花碎蕴花情,花开花落赋花声
·品味那份盆栽无法替代的情韵
·那一片繁华,为谁等待
·那一次相遇
·最美的幸福
·一叶知秋,是枫
·我愿做陪衬你的满天星
·加快脚步,我还在等你
·你是一首诗
·怀念着某年的某个人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