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散文精选 | 美文欣赏 | 文章阅读 | 日志大全 | 情感故事 | 经典句子 | 心情日记 | 图文欣赏 | 经典散文 | 散文随笔 | 现代散文 | 励志青春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经典散文>文章内容

《欧阳修散文名篇·祭石曼卿文》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作者:佚名 来源:品散文 时间:2019-10-30 10:16:45 阅读:3

《欧阳修散文名篇·祭石曼卿文》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①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②,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③,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④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⑥与鼯鼪⑦?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⑧,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⑨!尚飨!

【注】

①具官:唐宋以后,在公文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爵品级简写为“具官”。②李敭(yì异):人名。③清酌:古代称祭祀用的酒。庶羞:多种佳肴。④突兀峥嵘: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其气概非凡。⑤踯躅(zhízhú直烛):徘徊不进。咿嘤:象声词,形容鸟兽啼叫。⑥狐貉:狐与貉。貉,狸类的兽。⑦鼯(wú吾):大飞鼠。鼪(shēng生):黄鼠狼。⑧畴昔:往日。⑨太上:指圣人。

石延年(991—1041),字曼卿,与欧阳修过从甚密。此人平生以气节自豪,不务世事,为人倜傥,放旷不拘。为文劲健,尤工诗歌,且擅书法。才华横溢而终生不得志,于48岁正当壮年时郁郁而终。当时,欧阳修曾作墓表和长诗哭悼过他。

本文是欧阳修在治平四年(1067)七月间而作。此时作者正遭权臣排挤,上表请求辞职。后来到亳州做地方官,政治上的失意勾起他感念往昔的心情,这一年中他写了多篇怀念故友的祭文,其中对已经去世的石曼卿尤为怀念。《祭石曼卿》这篇祭文,既是对亡友的祭奠,又寄托自己的不平之意。

以情驭笔,一气呵成,不假修饰,却又得结构之妙。“三呼曼卿”统摄全文,一叹其声名卓然不朽,一悲其坟墓满目凄凉,一叙与己交情而伤感不已。对亡友的景仰与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并借凄凉之景抒凄楚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石曼卿英年早逝的痛惜和对其深切的怀念。而最后一呼又采用逆笔,未言情,先言理,情理矛盾,理不胜情,以致伤心落泪,更见友谊之深挚,是祭文中难得的珍品。

作者以繁笔铺陈其墓地之荒凉,却又句句是彻骨的悲辛凄婉。“轩昂磊落,突兀峥嵘”承上一段“生而为英”,盛赞曼卿不凡的气度和高尚的人格;“金玉之精”“千尺长松”“九茎灵芝”当为作者的主观愿景,与上一段“死而为灵”相呼应,深蕴作者对朋友的爱怜之情。结尾处点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以理智克制情感,情不自胜。而尾句再陡转一笔,“自古圣贤亦皆然兮”,又表露出一种旷达与率真!末段收笔归结于“盛衰之理”“感念畴昔”上,情、理并陈,意味隽永,表达出了自己已经参透荣辱道理,将会坦然面对生活的从容心态。

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倡行平易自然之文,这篇文章也是最好的例证。其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文思纵横,笔力疏放,今与古,近与远,形与名,太上忘情与己之不能忘情都构成对比,把思想感情表达得跌宕起伏,呜咽顿挫。另外,虽通篇押韵,却又突破骈体过于严整而板滞的局限。句式以四言为主,用了不少排偶句;又不拘泥于四言而间以散文化的句子,灵活伸缩,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后人评论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自透顶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写入来。”


上一篇 贾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经典散文   下一篇 〔西班牙〕巴罗哈《手风琴颂》抒情
随机推荐文章
·亲爱的初恋
·与你,只是红尘阡陌的一次擦肩
·红尘有你,倍感温暖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遇见你,用我的一生去守
·爱情,像一朵彼岸花
·爱一人,用一生不自知
·我一直在等你这句话
·忘记了我们曾经深爱过吗
·因为爱,我们无怨无悔
·如果爱,就好好爱着
·感恩红尘中所有的爱
·相似的”爱情”
·这一世红尘路
·我相信爱的力量
·爱你,说不出话语
·汝为吾妻,必宠一生
·遇见,是一件最美的事
·再见,我过去的幸福
·那段暗恋的时光
·相伴到老,一生不变
·你就是我永远的红尘恋歌
·记忆曾经的美丽,记忆曾经的记忆
·生活中的磨砺
Copyright © 2007-2014 品散文网 版权所有